煤老板花光家财为妻治病:她让我享了福

2014年6月11日 更新: 2014年6月11日
【本报综合报导】夫妻恩爱,人们往往把“恩”当作“爱”的修辞,殊不知夫妻之“恩”在“爱”之前,有“恩”爱才长久。殷孝忠和周志兰的故事则让人从中体会到了“恩”字的珍贵。
 
照顾病妻20年,殷孝忠无怨无悔。(网络图片)
照顾病妻20年,殷孝忠无怨无悔。(网络图片)
 
殷孝忠今年55岁,他的妻子周志兰今年59岁。36年前,19岁的殷孝忠经人介绍认识了23岁的周志兰。殷孝忠是和龙县福洞镇人,在菜队干活,在当时,那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得好;而周志兰则从山东投奔姐姐而来,吃饱饭是她最大的奢望。
 
当时殷孝忠还年轻,啥也不懂,就听老人说,找个比自己大的媳妇知道疼人。两人见了几次面后,在当年年底就结婚了。
 
殷孝忠在家中排行老大,平日里要照顾家中的父母和六个弟弟妹妹。从来不懂什么是爱情的他,自从和周志兰结了婚,才体会到家是多么温暖。
不管殷孝忠多晚干完活回家,妻子一定在桌子上摆好了饭菜,旁边一定放着一个烫好的酒壶,坐在那等丈夫回家一起吃饭。殷孝忠说,“直到现在我都相信,刚结婚的那三五年,自己享受到了一般男人都没享受到的幸福。”
 
“我有时都不明白为什么,尤其是现在的两口子,什么谁干多了干少了的,我媳妇家务全包了,从来没让我伸过一下手,从来没说过累。”回忆起往事,殷孝忠仍然很自豪。他是拖拉机手,当时在整个和龙县只有11台拖拉机,“就相当于现在给县长开车一样”,而这种作为男人的自豪感,也多半是从妻子身上体会到的。
 
家里有一个鸡蛋,妻子也舍不得吃,一定要留给丈夫。周志兰不仅把殷孝忠当丈夫,更把他当小弟弟一样照顾、伺候。1979年两人大儿子出生,从坐月子到照顾孩子,她完全没让他伸过手。他对照顾孩子一无所知,“连尿布都没洗过一条,都不知道孩子怎么长大的。”
 
作为家中的大嫂,洗衣服、做饭,她把家里大小的活几乎全包了,平常照顾他的6个兄弟姐妹,更是无微不至。
 
她还做得一手好面食。又大又香的馒头、各种形状的豆包、独具特色的面条……直到今天,他仍然津津乐道。
 
1981年,当地煤矿允许个人承包,殷孝忠第一个承包了煤矿,当时结交客户的“秘密武器”,不是别的,正是妻子的馒头和面条。周志兰用山东老家带来的独特的发面秘方,发出来的馒头松软、香气扑鼻,吃过的人都忘不掉。每年过年,家里要准备6袋面,专门用来做馒头。
 
“都是关系比较好的,老早就求着你说,今年过年能不能给蒸点馒头吃啊,弟妹那馒头做得太好吃啦!”到了年前,周志兰开始做馒头,门口总是停着各种车,做好一锅,就有人马上端走。
 
她做的面条更特别。“面条煮出来,用水焯完,用筷子一挑,中间是黑色的,是地瓜粉,两边是白色的,是白面。直接倒上她做的三鲜卤,一吃,那个筋道、那个好吃!”殷孝忠说,妻子的面条绝活也是远近闻名。
 
承包煤矿应酬多了,他经常和别人吃饭到晚上七八点钟回家。而每次回家,妻子仍然和以前一样,桌子上放着炒好的菜,烫好的酒,等他回来一起吃饭。直到后来他每次回家都已经吃完饭,反复叮嘱她先吃,她又坚持了一年多,才作罢。
 
家有贤妻,煤矿的生意日益红火,钱多了起来,生活好了起来。
 
“钱多到什么程度呢,到了1990年,我已经有几十万了。”他说,那时自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煤老板,有钱人。而妻子还和以前一样拿自己当弟弟那样照顾,甚至从来没问过自己有多少钱。
 
“她只知道今年情况比去年好,到底赚多少钱,她从来不问,从来不要,她说反正要了钱还得给我,她要钱也没用。”他说,钱多了,扑上来的女人也多,可她总在他心里,家是他应酬后最想去的地方。
 
然而幸福生活并没有长久,噩耗突如其来。
 
1994年6月,殷孝忠正在煤矿忙乎,有人来找他,说嫂子病了,又吐又拉,他赶紧回家,发现家院子里全是人,她正躺在地上抽搐。那时周志兰在镇上开个商店,闲来无事正和朋友打扑克,突然发病。他赶紧找来救护车,到镇医院。院长看过脸一沉,说这不是小毛病,是中风,要到大医院。他直接把她拉去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医院诊断为脑淤血,马上进行手术。
 
手术后,周志兰几天昏迷不醒。医生告诉他,她的脑血管有三条畸形,先天性的,现在破裂了,淤血导致运动和语言神经受损,已经无药可救,治不治意义不大,醒不过来了,回家等着吧。言外之意就是宣判她死刑。
 
殷孝忠恳求医生再做手术救妻子,说“既然这样的话,能不能有奇迹出现啊?”提起当年恳求医生救她的情景,他不禁潸然泪下。
 
他的恳求最终感动了医生,医生开会研究手术方案,又做了第二次开颅手术,把另外两条畸形血管进行了处理。
 
昏迷20多天后,周志兰清醒了,创造了第一个奇迹。但左半身瘫痪,语言受损,说话唔噜唔噜说不清楚。医生告诉他,能醒过来就是奇迹,这种情况最多能活8年,要有心理准备。
 
殷孝忠不信,将承包的煤矿交给别人管理,自己一心扑在妻子身上。他带着妻子踏上求医之路。北京、上海、天津……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只要听说能治这种病的大医院他们都去过。
 
妻子不能吃硬饭,只能吃稀饭或者干饭拌汤,殷孝忠就一日三顿换着花样做。妻子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有时一天不便,有时一天几趟,殷孝忠都毫无怨言,默默收拾。一万、两万、十万、二十万……积蓄全部花在她身上,殷孝忠没有皱一下眉头。只要能换回那个会做馒头面条、会烫好酒等自己回家的女人,他什么都舍得。
 
妻子倒下后,家务、照顾孩子的任务也落到了他身上,洗洗涮涮、忙忙碌碌之后,他才知道,这些年,妻子承担了这么多,却从没有一句抱怨。
深夜,躺在床上,他问她冷不冷,饿不饿,而她总是用那还能动的右半身搂着他,就像刚结婚那时的样子。这时,殷孝忠总是忍不住转过脸去,不让她看到眼睛里溢出的眼泪。
 
1997年,殷孝忠带着妻子搬进了延吉市的一个暖气楼,冬天不用烧柴,有利于妻子的康复。他仍领着她四处求医,但收效甚微。
 
煤矿到了承包期限后他没有再继续,因为已无暇顾及。他从此成为下岗工人,而她也没有单位。两人没有任何生活来源,靠剩下的那点积蓄维持生活、给她治病。熬过了医生说的8年死期,创造了第二个奇迹后,她的情况并未好转。2008年,他终于为她花光了最后一笔钱,两人连生活都没法继续了。他不得不卖掉了房子,租住一处小屋。
 
社区里居民看到殷孝忠天天背着妻子到外面晒太阳,俩人拉着手感情可好了。去年社区发放轮椅,从来不求社区的他来问能不能领一个,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妻子病得这么严重。
 
2010年,周志兰再次脑出血,殷孝忠靠亲戚的资助送她到医院手术。出院后,她无法说话,全身瘫痪。而他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他几乎绝望了,“兜比脸都干净,那种滋味有多难受……”
 
“好多次,就想把两个孩子一扔,和她一起离开人世。”
 
“她能说话时还劝过我,找个女人吧……”
 
“有她在,这是个完整的家,孩子回来进屋能喊一声,妈,吃饭了吗,冷不冷,没有她……”说起这些,他捂住了眼睛。
 
如今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继承了父母亲的优点:孝顺、体贴。大儿子结婚时,殷孝忠一分钱都没有,在婚礼台上,儿子朝他行礼,他啥也拿不出来,抱着儿子伤心的哭起来,台下的朋友也都哭了。
 
家里积蓄已经全都花光,大儿子结婚后至今租房住,小儿子至今未婚,这都是他的遗憾。
 
然而作为他的儿子却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自豪,“父亲是我的榜样。从小我爸我妈感情就好,我爸有啥事我妈都支持。所以我觉得我爸这么伺候我妈挺正常的,两口子嘛。不过确实我爸以前很风光,现在落差这么大,他能挺过来,不容易。”
 
对于爱情,在殷孝忠心里那就是互相体贴、互相理解。
 
“我没觉得我伟大,那些年她让我享受到了很多男人没享受到的福,我只是在回报。”坐在妻子的身边,殷孝忠疼爱的握着她的手,时而抚摸着她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