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断电23年 煤油灯下走出6名大学生

2014年12月29日 更新: 2014年12月29日
【本报综合报导】现代社会,电无处不在,有谁能想象没有电的日子吗?万宁兴隆有一农家小院被断电长达23年之久,晚上只有靠煤油灯照明。然而,从这农家小院陆续走出六名大学生,其中两人还是研究生。
 
陈运弟和妻子展示用过的煤油灯。(网络图片)
陈运弟和妻子展示用过的煤油灯。(网络图片)
 
陈运弟一家兄弟5个,近二十口人共同生活在万宁兴隆农场五管区37队一个“四合院”结构的农家小院里。今年54岁的陈运弟是万宁兴隆华侨农场的下岗职工,家中排行老三,弟兄五个成家后陆续在小院里建起瓦房,共同生活在一起。西边的一座老房子是他们父亲年轻时修建的,比陈运弟年龄还大。尽管瓦房低矮老旧,生活简单清贫,但这个近二十口人的大家庭,相处得和睦融洽。陈运弟说,“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这是我们唯一的住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二十多年前地产商要在这开发旅游度假村,逼迫他们搬迁。按照当时的安置方案,农场方面想让他们搬到32队新居民点居住,但只能给他们一大家子14口人两个套间,总共不到160平方米。陈运弟说,“不是我们不想搬,是这么多人根本没法住。”
 
1991年上半年,陈家的电线突然被剪断了,电线杆也被重型机械拔出运走。村庄唯一的一口水井也被开发商填埋了,他们不得不重新打井取水。事实上,最终这个旅游度假村项目并没有搞起来,成了半拉子项目。“我们家的房子并不在征地范围内,而是在度假村项目的边沿。”陈运弟说,之后双方一直处于僵持状态,电一断就断了23年。
 
断电不仅给陈家10余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更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23年里陈家兄弟多方反映,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从1991年上半年断电开始,陈家只得过起点煤油灯的日子。当时陈运弟的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儿子还没有出生。大人们点煤油灯也能将就着过日子,但上学的孩子们却需要光明。学习不能耽搁,没有电,孩子们只能坐在煤油灯下学习。
 
于是每天夜幕降临时,四周宾馆、酒店灯火辉煌;被喧嚣包围的这处农家小院却是一片漆黑。
 
陈运弟的女儿陈琼(化名)回忆说,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将煤油灯放在桌子中央,伴着呛鼻的油焦味,大家共进晚餐。饭后,他们又将煤油灯放在破旧的书桌上,用书本垫高,她和弟弟就在昏暗的灯光下做功课。每过一段时间,灯芯烧硬形成结块,灯光变暗,父亲就取下滚烫的玻璃灯罩,用牙签拨去硬块,使得光线亮一些。姐弟俩互相听写语文词语、背诵课文,互相激励。有时学习累了,姐弟俩伸出双手,手指一屈一伸,在煤油灯的光照下,墙壁上就会出现小狗狂吠、鸭鹅张嘴、大鹏展翅……
 
孩子们在煤油灯下学习,老实憨厚的父亲母亲就陪在他们身边,用心帮孩子削铅笔,拨亮煤油灯灯芯;炎炎夏日则为他们摇扇驱蚊。
 
陈运弟的一双儿女均考上了大学,女儿陈琼现在是福州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她说,往事不堪回首,对生活的执着是他们的全部动力。“初中时,功课负担较重,经常是挑灯夜读至深夜,有几次因为看书太入神了,煤油灯火苗烧焦了前额的头发,闻到异味才发现离煤油灯太近了。”陈琼说,那一刻,她最希望家里能用上电灯。
 
尽管没有电灯照明,但这农家小院里的孩子们的学习从来不用大人操心,成绩出奇的好。23年里,煤油灯下走出了六名大学生,其中还有两名研究生。这也是陈家人感到最幸福的事。然而由于长期在煤油灯照明的环境里学习,他们的眼睛都深度近视。
 
今年3月7日,因为自家的椰子树被开发商挖掉却没有获得赔偿,陈运弟的妻子符春英与对方发生争执,被人殴打致伤。湖南知名环保人士、网民“湘潭小武哥”在其个人认证新浪微博上,发布了符春英被人殴打住院的长篇微博。3月25日,经区管委会与供电部门协调,陈家终于恢复了用电,结束了23年点煤油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