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青《除夜》诗
今岁今宵尽,
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
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
已着后园梅。
文/ 解黎晴
唐开元年间书生史青,上书唐明皇,说曹植七步方吟一诗,不算稀奇,自己只需五步就行。唐明皇以《除夜》为题面试。史青果然厉害,五步之内“爆”出一首五律,且趣味盎然。是故后人将才思敏捷之人称为“五步之才”。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除夕夜里,阖家团聚,围炉守岁,在此起彼落的鞭炮声中,互道恭喜,迎接吉祥的新春。
中国新年,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然而,随着世事的变迁,守岁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很多人喜欢去饭店吃“年夜饭”,在热闹中看电视节目来“守岁”。而在传统文化中,大年三十这顿“团圆饭”的意义却十分重大,著名民俗学家张志春教授说,“这顿饭不仅仅是亲人团聚的大餐,而且还是天地人神共享的神圣的餐饮”。
在乡下,吃“团圆饭”之前,人们通常要到祖坟把祖先请回来,同时也要请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言吉祥”,同时还要恭敬地祭拜门神、灶神,这是一场精神的圣宴,也是一场美味佳肴汇集的盛宴,表达了“天地人神”共享欢乐的美好祈愿。“现在春节餐饮的传统意义被削弱了,成了世俗意义上的聚会。”张志春教授惋惜地说。
除夕守岁与其说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不如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守岁之风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时光上游。西晋周处《风土志》把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长幼聚饮号为“分岁”,夜以待晓命为“守岁”。隋唐时期守岁之风盛行。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雅士为这一习俗作了多种描绘,给后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章。
欢乐达旦守岁诗
最早的守岁诗,大约是南朝梁代的徐君倩所咏的《共内人夜坐守岁》: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情深恩重的夫妻锦衣紫袍,在除夕之夜饮酒守岁,为等待东方的第一朵朝霞,又怕什么头上佩戴的首饰变得沉重!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欢乐达旦的情景。
“柏叶为铭,未泛新年之酒;椒花入颂,先开献岁之词。”正如王勃在《守岁序》中所说,“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与徐君倩同代的诗人庾肩吾彩笔濡染的画面令人神往,畅饮柏树叶浸泡的美酒之后,用葱、蒜、韭、蓼、蒿等五种辛辣食物制成的“五辛盘”遥拜先人。此诗让人一窥古人祭祖敬老的风俗,亦可使人一见古人欢度除夕的风情。
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把亲人团聚的场面描绘成“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意思是说辞旧迎新的热闹,将站在槽边吃草的马也惊得啸叫起来;彻夜通红的烛光,吓飞了林中憩息的乌鸦。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同样写有《守岁侍宴应制》的诗,把那些达官贵人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季冬除夜话新年,
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阙星河低拂树,
殿廷灯烛上灵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
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
暂留欢赏寄春前。
豪华的宫殿,辉煌的巨烛,精美的御筵,神妙的仙乐,怒放的梅花……除夕之夜,一派歌舞升平君臣同乐的气象。
他乡作客守岁诗
但世上总有不如意的事横在眼前,白居易在漫漫仕途的奔波中独在异乡不知度过了多少除夕!
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诗人在《客中守岁》里由无奈的孤寂联想到因生计忙碌的“未归人”,一掬自怜与同情之泪。
高适也从自己的类似经历中,借《除夕作》大发感慨: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年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除夕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漂泊者思亲怀乡凄苦中的豁达之情。
除夕守岁,即怀着留恋,更充满希望。苏轼在《守岁》诗中议论风生:
俗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
修麟半以没,去意谁能遮?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诗人描述佳节民俗,感叹人生苦短,把已逝的时光妙喻为钻洞的长蛇,到了年末的最后一天,好像剩下的蛇尾,想捉也捉不住了。一个“恐”字表露他永远向前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