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的美丽与哀愁 华夏 文明

2015年3月11日 更新: 2015年3月11日

文/庄秀妮

“仙人不老”博局镜 年代:新莽──东汉早期 直径:203 mm 此镜因“铜质莹洁,色泽古穆,铭词规制”,且与《宣和博古图》卷二十八所录《汉仙人不老鉴》同,故被乾
“仙人不老”博局镜 年代:新莽──东汉早期 直径:203 mm 此镜因“铜质莹洁,色泽古穆,铭词规制”,且与《宣和博古图》卷二十八所录《汉仙人不老鉴》同,故被乾隆皇帝列为古镜中之上上等。(网络图片)

在镜子尚未问世以前,人们是用什么来理妆照容的呢?说来非常有趣,古人常趴在河边来看自己的相貌,非常不方便,风一吹,波光粼粼,更是看得不清楚,后来,人们发明了青铜镜。

青铜镜的使用至今已有4千年的历史,除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之外,它也默默的纪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四神月宫镜 年代:唐代 直径:144mm 月宫镜是人物故事镜一种,以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仙境的向往。(网络图片)
四神月宫镜 年代:唐代 直径:144mm 月宫镜是人物故事镜一种,以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仙境的向往。(网络图片)

精美的艺术文化价值

现今,我们使用的镜子一般都是玻璃造的,但在玻璃镜尚未普遍使用之前,镜子是用铜造的。考古发现,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

青铜镜被使用了将近4,000年的历史,它早已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当中,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常互通)等等从镜中延伸出的意涵,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铜镜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它涵括了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图案,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制作得非常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内清”双圈铭文镜 年代:西汉    直径:155mm 铭文镜虽然没有华美的纹饰,但其文辞和书法却为研究者所重视,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其古朴的
“内清”双圈铭文镜 年代:西汉    直径:155mm 铭文镜虽然没有华美的纹饰,但其文辞和书法却为研究者所重视,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其古朴的字体也记录了书法的演变。(网络图片)

照肝胆,知凶吉的秦王镜

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秦始皇的宫殿中,挂有一面“广四尺,高五尺九寸”的方形铜镜。“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有女子邪心,则胆张心动。”

秦始皇常常拿着这面镜子照皇宫中服侍自己的随从,如果发现有人胆张心动,就立即处死,以绝后患。

汉高祖刘邦攻入咸阳后,曾将这面镜子与其它金玉珍宝一起封存,可见,镜子可以辟邪、震恶劝善的观念是当时深植人心的一种想法。

于是,镜子被缀在胸前,成了将军们用于防御和震慑对手的“护心镜”。官府衙门中正堂会挂上“秦镜高悬”的匾额(后演变为“明镜高悬”),以求公正严明,明察秋毫。

“东王公”车马画像镜 年代:东汉    直径:213mm 画像镜为东汉中后期最具特色的新镜类,多流行于长江流域,例如浙江绍兴就出土了不少画像镜,题材以神话传说为
“东王公”车马画像镜 年代:东汉    直径:213mm 画像镜为东汉中后期最具特色的新镜类,多流行于长江流域,例如浙江绍兴就出土了不少画像镜,题材以神话传说为主。(网络图片)

可以明得失的“人镜”

唐太宗李世民对镜子提出了一段颇富哲理性的评价,唐朝人特别喜欢镜子,或许与唐太宗的这段镜子哲学有很大的关系。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后世就称唐太宗有三面镜子,铜镜拿来整理仪容,历史的镜子拿来警惕自己,人当镜子,可以提醒自己的行为得失,当直言敢谏的忠臣魏征过世时,他曾经难过的说,我失去了一面能时时提醒自己的镜子。这段言论,直至今日都还被人们广泛的流传着。

虽然,现代的玻璃镜早已取代了古代的青铜镜,但与玻璃镜相比,前者虽然不及后者清晰,但是青铜镜的艺术性与文化价值绝对是后者比不上的。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