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圣约翰大学(田念慈摄影)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各领域知名人士。同时也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也遥遥领先,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
圣约翰大学创办人是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他在1879年将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与度恩书院合并,设立了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这是中国第一所用英语授课的学校,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
创办圣约翰大学的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维基百科)
1905年圣约翰书院升格为圣约翰大学,且在华盛顿注册,后来逐渐扩展成拥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农学院等五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学生多为政商名流后代或者富家子弟。
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
在共产党的统治下,留在大陆的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困难的境地:他们不得不淡化他们所受的西方教育,甚至于烧毁自己的文凭来保护自己。
校友Banny Pan,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江苏省教了20年中学英语,在“文化大革命”时,当他的学生知道他过去的特权阶级出身时--包括他的圣约翰大学背景,就把他关在学校里一个临时搭建的监狱里(牛棚)。
1967年,一群热心于教育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集资在台湾创设新埔工专,2005年升格为圣约翰科技大学。上海约大不存在了,但其香火由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继承,使上海约大校训“光与真理”能继续发扬光大。
其实圣约翰大学校友们一直有在中国复校的愿望。1992年,有次在上海举行的一个校友聚会,约1,700名校友出席,当巴士把他们带到老校区附近的苏州河时,许多校友下车,弯曲膝盖,并亲吻地面。
但要北京当局答应教会学校重新在中国立足,非常困难。一个在校友们中间广为传播的故事说,关于复校之事,江泽民当时说:“圣约翰大学是买办大学”。
1903年震旦学院成立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网络图片)
震旦大学
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
法国从1880年起就想建立一所培养法汉口译翻译的机构,因此就想通过法国大使和当时已经管理了圣依纳爵公学的耶稣会办一所学校。
1902年末到1903年初,在南洋公学任职的蔡元培,介绍在南洋公学上学的24位学生到土山湾马相伯住所学习拉丁文,这就是震旦学院的发端。
震旦学院开办第二年已名声远扬,有些求学心切之士,不远千里而来,学生人数倍增,当时著名革命党人马君武、刘成禺、邵力子等均为该院学生。还有于右任当时因为作诗讽讥时政,为清廷缉捕,正逃亡上海,马相伯派人接他到震旦,于右任遂化名“刘学裕”入学。
1904年,教务长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南从周(Perrin)和学生之间发生了以学法语为主还是以学英语为主的矛盾。
1905年,矛盾加剧,马相伯率学生于9月13日在吴淞提督行辕为临时校址,另创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取意“复我震旦”,马相伯为首任校长,延请于右任、邵力子等任教。
震旦随后停办,后又开办,马相伯仍然一本初衷,出钱出力,大力支持震旦,此为后话。
震旦的校名采用公元前印度对中国旧称“cinisthana”,佛经译为“秦坦”的谐音——“震旦”。八卦中“震”表东方,“旦”象形为太阳在地平线升起,“震旦”意谓中华曙光。在法、英文的校名L’Aurore, Aurora意义也都是如此。
1952年,震旦大学被解体,各院系并入上海市各有关高等学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
杭州之江大学“都克堂”,现为浙江大学小礼堂,由美国新泽西州都克家族捐资兴建,是教会大学的象征。(网络图片)
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在中国高校中有一定历史地位。
之江大学起源于1845年美北长老会麦嘉谛牧师(D.B. McCartee)在宁波创办的“崇信义塾”。1914年,改名为“之江大学”(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潘希珍(文学家琦君)、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翻译家)、郁达夫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
之江大学座落于钱塘江畔六和塔旁二龙头,倚山靠水,风景甚美。“之江,那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环境。山上的红叶歌鸟,流泉风涛;江边的晨暾晚照,渔家萤火,哪一件不使诗人悠然神往”,这是曾在之江大学就读的才女宋清如笔下的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采取西方办学经验,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重视英语和体育教学,使之江大学名人辈出,办学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
之江大学所有学科都要主修国文和英文。英文系的课程则更广博,具体包括高级散文修辞学、报章杂志阅读、英文小说、英文论说、翻译、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等等。1933年从国文系毕业的朱生豪,后来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被称为莎士比亚的中国知音,跟在之江大学的英文熏陶不无关系。
之江大学建校之初即呼应民主和科学诉求,历届校长都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校建有科学馆,并采购有大量的科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当时的学生常常穿着长衫马褂,头戴瓜皮帽在先进的实验室做实验。
1934年夏,一头巨鲸搁浅在钱塘江岸边并死去,生物系主任美国人马尔济教授,马上请来很多助手一起搬回,忍着恶臭用这条死鲸做了一套完整的巨鲸骨架,以供教学用。
之江大学还利用靠钱塘江的有利因素,在钱塘江边建立船坞,学生在课余休息时间可以向体育部借取船桨参加划船运动。有时学生在江上比赛,岸上哨子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很像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牛津和剑桥的大学生划船比赛运动。
1946年圣诞节,之江大学决定举行建校一百零一周年庆典(称百年校庆)。当时许多名人如陈立夫、徐悲鸿、潘天寿等也都写有贺词或作画以示祝贺。由于之江大学在山中发现许多罕见的灵芝,潘天寿于是送《芝瑞》一幅画,以象征吉祥。
经过百年校庆,之江大学的影响更大。然而,中共执政后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这所学校宣告结束。
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著名人士均出自于此。
美国教会基督会和长老会分别于1891年和1894年在南京创立了基督书院(Christian College)和益智书院(Presbyterian Academy),1907年合并为宏育书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学(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
金陵大学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
金陵大学是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
早期金陵大学的教材、图书杂志、教学仪器以至生活设施都来自美国,校长、教务长、各系主任、教授也以外国人为主。
金大课程设置偏重于西方科学与文化,日常教学用语除国文和经史等课程外都用英语,文娱活动场所、实验室内、运动场上,甚至学生助威的拉拉队亦不例外。
金陵大学学生以英文水平高而被称道。在教会大学英语演讲、辩论比赛中,其它大学学生都是西装革履,唯金大学生长袍布履,夺冠者却多为金大学生。
金陵大学现存校舍从1910年开始设计、动工,到1915年秋经长达五年之久已颇具规模。全部工程由美国芝加哥一家公司设计承包,建筑材料除屋顶的琉璃瓦和基本土木外,都从国外进口。校长陈光裕称:“建成后的金陵大学校舍,中西合璧,美轮美奂,十分宏伟,基地面积达二千多亩,与鼓楼巍然并峙,为当时南京最大之建筑。”
1952年,金陵大学被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前身为1888年设于广州沙基金利埠的格致书院(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所创办。1903年5月更名岭学堂(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当时有一批校友倡议由华人接办学校,1924年岭南大学内部也出现学生运动,要求华人自办。1927年7月1日正名为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推举钟荣光为首任华人校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
1923年,孙中山曾在岭南大学演讲,鼓励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1930年,岭南大学接办博济医学院,1934年又合并夏葛医学院,后在两院基础上成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
1952年,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它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组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