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宫殿建筑看古人对天道的敬畏

2016年3月4日 更新: 2016年3月4日
文/王晶  
 
一提到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人们就会想起宫殿建筑的代表作北京故宫,而大部分介绍故宫的文章侧重点都是它外表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显示出的中国古代匠人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但是,有一点似乎一直被现代人忽视,就是这个严格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反映出古代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建筑,最终反映出的是古人对上天的敬畏。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北京故宫的建造,不应该仅把它当作一个单独的宫殿群来看待,它周围的几个重要建筑如太庙和社稷坛都应该算作这个宫殿群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帝都营建原则来安排的。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前朝”即其前半部分为外廷,就是朝廷,是帝王上朝听政之处;“后市”就是皇城的后面是市场,是都城的商业交易之地;“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就是太庙。“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就是社稷坛(社即土地,稷即五谷)。
 
明清两代每逢新皇帝登极,或有亲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宫,每年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及岁暮大袷等等大事,均需告祭太庙。
 
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认为代表土地和五谷的社稷是国家构成的基础,现代中文中还有“江山社稷”一词。皇帝在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要在社稷坛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
 
古人的顺应天意
 
祭祀不只名目种类繁多,而且祭祀前皇帝都必须沐浴更衣,有的更要提前斋戒几日以表诚心,从历代帝王对待祭祀的严肃态度上就能看出,他们相信自己是“天子”,就是天的儿子。虽然在人间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他最终还是得听从上天的旨意,时常反省自己有哪个地方做的不合上天的意思,而致使百姓民怨纷生,动摇了江山社稷的根基。
 
我们再回到过去的帝王时代看一看宫殿建筑群的设计思想。几千年来,一个个在人世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帝王在建造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建筑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顺应天意”。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宫殿形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所做出的变化也都是在建筑细节上,因为“天道”是永恒不变的。
 
现代人的随心所欲
 
在现代,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古代帝王所拥有的权威和权力,但现在的人却在造房子上显示出了更多的随心所欲,比如房屋的布局,各个房间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从每个房间不同的功能,使用者的舒适或者个人爱好出发,而不是出于一个上天定下的不变的规范。
 
关于美观就更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这一段时间流行的是规则的钢筋混凝土块和大玻璃的组合,过一段时间又流行不规则的形状,这边突兀出一个角,那边悬出一个不规则的房间;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人们的喜爱又回到了突显自然纯朴的木头房屋。
 
古人和现代人的区别就在于,古人无论地位多高,他们都相信他们的头上有“天”,如果他们不遵从“天”定下的规范,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而现在的人普遍不相信“天理”,所以也就不认为遵从“天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