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网络图片
文/乙欣
宫廷画家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原名为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意大利人。
郎世宁自小就身处在知名画师(据说是卡洛科纳拉)的画室中打工,帮忙磨制绘画颜料、整理物件等,青年时期再跟着卡洛•科纳拉学习绘画技巧与建筑。
他大约在十九岁时,进入热内亚耶稣会担任修士,初期为教堂绘画并再继续学习绘画与建筑,日后逐渐对中国产生兴趣。
1715年被耶稣会派至中国担任传教士,进而在澳门学习中文。1715年11月进入北京,随后因绘画才华受到康熙的青睐,成为了宫廷画家。
至此往后,在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五十一年内,郎世宁习得了在中国画布上作画,学会使用中国画笔及运用中国水墨画法,并融合中西绘画技法,将西洋的透视法与刻划光影明暗的技巧施展于图画上。
不过,郎世宁一开始入宫,并未摸清皇帝的东方审美观,因此他的欧洲绘画方式未获得康熙认可。康熙总觉得时间一久,油画就会变得模糊,影响美观。
于是,郎世宁决定学习中国绘画,学习运用中国绘画所使用的笔、绢、墨、色彩等物品,还理解中国绘画内涵,主动迎合皇帝。
郎世宁不只学习了中国绘画,还积极引入欧洲透视法,且培训了一批习得透视法的学生。
其实,郎世宁是领悟到,光靠西洋画的新奇感,来吸引重视审美观念及着重画作传递的内涵的中国人是不够的,一旦新奇感一过,西洋画将被抛弃,因此他才决定采取融合中西方绘画技巧的方式来构图。
入境随俗的他,拥有稳扎稳打的绘画功力,能够绘构出结构及透视空间稳实、色泽与光影鲜明的画作,还添加入了他所琢磨出的中国绘画的象征意义及美感意涵,因此结构清晰、立体感十足又独树一格的写实画作总令人惊艳。
创造了独特风格的郎世宁,成为了清朝中地位最崇高的宫廷画师。他传递的透视原理,令众画师开始着重绘画表现上的空间性及立体感,对清代宫廷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郎世宁与清帝有趣的互动
郎世宁擅长描绘的对象有花鸟走兽、人物肖像、山水等,因此《百骏图》、《十骏犬》、《孔雀开屏图》、《乾隆皇帝大阅戎装像》、《弘历及后妃像》等图像既生动又令人印象深刻。而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博得一致好评。
不过,即使郎世宁多方考究绘画技巧与琢磨美学意涵,终究还是因为外国人的身份而出了差错。
在献给清帝的花鸟图册《仙萼长春》中,他不只画了牡丹、兰花、荷花、梅花、菊花等鲜艳花儿的娇姿百态,还画了有毒“罂粟”的媚态。幸好,皇帝并未因这“殊异的赏花风格”而多加怪罪,反而龙心大悦地加添喜爱之印。
三帝中,就属喜爱诗文书画的乾隆最推崇郎世宁,乾隆就曾以“着色精细入毫末”称赞他。由于郎世宁最精绘马,因此赞誉他画技绝伦的乾隆就在《龙马歌题郎世宁所画》中,将郎世宁比喻为“神笔”,意指他就像能生动地画出马的姿态与丰采的曹霸、韩干。
只是,郎世宁虽具传教士身份,但是因为皇帝只对西洋画有兴趣并且实施宗教禁教政策,所以郎世宁苦于无法施展传教理想,始终以宫廷画家而闻名。但是幸亏如此,他能够拥有大量的时间绘画与开班授课,后人才得以欣赏他的那些构图明确、光影清晰、色彩分明且融合中西元素的精致画作。这位在西洋美术史中受到忽略的郎世宁,却在异国大放光彩,贡献深厚,大清宫廷因为他,得以再添多元、辉煌的艺术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