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君出塞图(网络图片)
文/华轩
汉宣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汉匈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权力之争,初有“五单于争立”,互相不容,屠戮兼并,西汉“单于天降”瓦当最后形成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的对立。在汉元帝期间,在汉匈关系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陈汤平灭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
平灭郅支
汉元帝刚即位的时候,匈奴郅支单于自以为与汉朝距离遥远,加之怨恨汉朝支持他的仇敌呼韩邪单于,就有与汉绝交之意,并且与康居王勾结起来,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
郅支将势力向汉西域发展,直接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建昭三年(前36年)陈汤出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矫诏调发屯田兵士和西域各国军队共4万人远征郅支单于,胁迫上司西域都护府校尉甘延寿服从其事。大军既发,遂克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全歼郅支单于及其本部部众3千人。
至此,汉朝最后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以后近40年,西域维持着和平状态,中西交通也畅通无阻。陈汤为官虽有不少劣迹,但他矫诏兴兵、平灭郅支的功绩还是应当肯定的。
昭君出塞
郅支被杀之后,呼韩邪单于既为消灭政敌而高兴,又畏惧汉朝的威力。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娶汉女为阏氏。元帝也愿意用婚姻的形式巩固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就以宫女王嫱配他为妻。
王嫱,字昭君,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昭君虽然仪容雅丽,举止端庄,但因未受皇帝封诰,所以在后宫的地位极其卑微,不受重视。如同当时绝大多数宫女一样,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但当历史提供机会时,她主动请行,自愿远嫁匈奴。在临行前举行的欢送仪式上,元帝见昭君丰容靓妆,光彩照人,顾影徘徊,竦动左右,不禁大为悔恨,很想把她留下,但又不便失信,只得让她随呼韩邪单于出塞而去。
王昭君这位胆识不凡的汉家宫女,为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成为名垂青史的杰出女子。
汉元帝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意即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安宁了”。
从此,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长达150年的汉匈冲突,犹如一曲雄壮的交响乐,而昭君出塞则好似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昭君轶事
昭君的事迹在正史记载中仅有几十个字,但在稗官野史中的记载却非常多,而且更富于传奇色彩。
《西京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汉元帝每年都从全国各地挑选秀女入宫,经年累月,人数已近两万。乱花渐欲迷人眼,怎么才能临幸到最美丽的美人呢?汉元帝让人把待诏宫女制成图像,随时把美人图挂在身边,闲暇时便细细品评。
当时的美人图全靠画家去描摹。担任此美差的画家姓毛名延寿。毛画家,靠着绘图工具,很是饱览了一番天下秀色。皇帝的女人,他可没有胆量动,可他敢动那些女人的钱包。
西汉后宫有严格的编制系统。元帝在前代后宫十级的基础上,扩大为十五级。级别不同,待遇有别。昭仪位比宰相,爵比亲王;婕妤位比上卿,爵比列侯。最后一级的待遇也比宫女高得多。宫女是没有品级,没有进入编制的。因此,很多宫女为了提高自己的待遇,千方百计地挤进编制之中。而最佳的路径,就是得到皇帝的宠幸!所以出身富贵人家的宫女无不动用各种渠道贿赂毛画家,就是那些没有后台,头脑灵活一点的,也会想方设法巴结毛画家。
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规矩,后来知道了其中的秘密,却不屑那样去做。一方面,她为人正直,献媚的手段,她不屑一用;另一方面,她自信:凭自己的身材容颜,画成图像递交给皇上,自会得到皇上宠幸。
画像那天,毛延寿在心里曾涌出过丝丝同情,希望王昭君放下架子,对他尊重一些,向他有所表示,以使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些许满足,那样,他就不会昧着良心下笔。
于是,他又拐弯抹角地说道:“王宫人,你脸上有一点,如果你大方一点,我会在适当的地方给你一点!”王昭君平静地说:“我不可能有一点,你有权给一点。”
毛延寿恼羞成怒,便把那点该点到秋水上的丹青,点到了秋水下的脸上。他暗自惋惜:“可惜!可惜!”
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画像上的丧夫落泪痣时,以为她是个不吉的女人,便将画像扔在了一边。王昭君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此后,三年多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宫女。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觐大汉天子。汉元帝大摆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席间,呼韩邪单于提出了“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本想送一个真公主,但金枝玉叶谁愿意前去呢?于是暗中传旨后宫待诏宫女:“有愿意嫁到匈奴去的,朝廷以公主对待。”
后宫的宫女听说要离开本土远嫁匈奴,都不乐意。因为宫中流传着细君公主的故事:汉武帝时,朝廷为了联络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远嫁给乌孙王昆莫。
昆莫当时已经年迈,夜晚独居外帐中。细君悲伤远嫁,又面对老夫,再加上语言不通,整日悲愁哭泣。她作《黄鹤歌》一首向汉武帝告哀:“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鹤兮归故乡。”汉武帝写信劝她以国事为重。
后来,昆莫死去,细君公主要求回归大汉,汉武帝又传旨让她依照当时的风俗嫁给了继立的君王。
王昭君当然知道细君公主的事,但是,她更了解普通宫女的愁苦。在后宫,为后为妃的高高在上,富贵冲天,宫女则命贱命薄、如蚁如纸。自己入宫已有些年头了,只因拒绝了画师的索贿,至今未能出永巷一步,仍是一个宫女。书烛银台旁,宫槐月光下,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永巷离皇帝的寝殿并不遥远,每天玉辇经过,丝弦管响,每夜歌舞不绝。她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咫尺天涯!
“远嫁匈奴即能保大汉和匈奴安居乐业,”想到边境兵荒马乱、妻离子散的场景,王昭君心跳加速,“不枉我知书达理,不弃我天生丽质,我要远嫁匈奴为民造福。”
当呼韩邪单于牵着王昭君的纤纤素手出现在定婚仪式上的时候,汉元帝眼前顿时一亮。一位美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稍露一丝幽怨;一头秀发云鬟雾鬓,更显万种风情。她的出现,“使汉宫为之生色”,汉元帝脸色立即变青。他不停地在心里自问:“后宫怎么还有这样绝色的女子?我为何还不曾临幸呢?”他强打起精神,主持完仪式。
汉元帝回到内宫,立即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找出王昭君的画像细细端详。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而粉颊秀靥之上,何曾有什么黑痣,完全是无中生有!
汉元帝一气之下,将毛延寿推出斩首。正是:曾闻汉王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在去匈奴前,王昭君请求回家看望亲人。汉元帝对这位无缘临幸的美人充满了爱怜,特旨恩准了她的请求。王嫱自请和亲的壮举在家乡迅速传开。听说她省亲回来,人们在香溪夹岸十里,迎接昭君回家。王昭君站在绮罗绵缎装饰的画舫上,含着热泪,一路向乡亲们致意。父母亲见到昭君,悲喜交加。见面即为永别,父母心中如刀绞!女儿出塞去结两国友好,又令双亲感到莫大的欣慰。
临别时,王昭君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看了最后一眼熟悉而又陌生的长安宫阙,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当护卫的仪仗浩浩荡荡经过长安大街时,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公主的风采。眼看如此风情万种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长安城,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苍老的匈奴单于,人们无不嗟叹不已。秋风阵阵,旌旗猎猎。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秋风黄叶,引动她的忧伤。她心绪难平。马背之上,她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吟出一首《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琵琶声令人肝肠寸断。南飞的大雁听到了忧郁的琵琶声,看到了骑在马上的美人,一只只忘记了摆动翅膀,于是,都纷纷跌落到地下。从此,昭君有了“落雁”的美称。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接,马背上的王昭君,成了万里荒漠中一道靓丽风景。第二年初夏,王昭君到达漠北匈奴王廷,只见牛羊遍地,青草无边,异域风情,既让王昭君欣喜,又让王昭君揪心。到了傍晚,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昭君的到来,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王昭君于是又从心里生出一丝回家的感觉。到达王庭之后,呼韩邪单于立即封她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边境开始安宁。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一年后,老迈的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时年24岁。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王位,依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百般疼爱,夫妻生活恩爱甜蜜。昭君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汉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王昭君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年仅35岁。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王昭君的墓地,座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西汉时期,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
汉代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金枝玉叶的宗室公主。但她们的为人行事,很快都随着历史的长河流逝了,唯独“良家子”出身的昭君却流芳千古,人们怀念不已。
元帝驾崩
王昭君出塞不久,汉元帝就病入膏肓。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元帝驾崩,享年43岁,在位15年,刘奭死后谥曰:“孝元”皇帝,葬于渭陵(今陕西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六月,皇太子刘骜即皇帝位,是为孝成帝。公元4年,刘衎尊其庙号为“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