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神卫国公李靖(下)

2016年1月16日 更新: 2016年1月16日
唐朝疆域图(橙色为唐朝固定疆域)
唐朝疆域图(橙色为唐朝固定疆域)

文/云中君 

(接上期)
 
李靖一生为国东征西讨,威震北方、平岭南、定江南,功盖当世。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置其图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大唐一统,定中原是李世民之功,平江南则是李靖之力。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他写有《李卫公兵法》、《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江淮地区的农民军领袖辅公祏再次反唐,自封为宋国皇帝,以丹阳(今江苏南京)为都城,举兵直指海州、寿阳。李渊再度任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发兵围剿辅公祏的江淮军。
 
辅公祏自守丹阳,辅公祏的部将冯慧亮、陈正通驻守博望山和青林山,占据有利地形,坚守不战。唐军诸将提议,绕道进攻丹阳,只要丹阳城破,冯慧亮等人必然不战自溃。李靖否决了这一提议,“丹阳城防坚固,如果我们不能一举拿下,冯慧亮等人再从背后进攻我们,唐军腹背受敌就很危险了”,李靖说出了破敌之策,马上被李孝恭采纳。唐军派出老弱士卒上门挑战,被江淮军打得抱头鼠窜。江淮军眼见唐军如此没用,大喜过望,赶紧发兵追赶,很快落入了唐军的埋伏,江淮军损失惨重,一败涂地,博望、青林相继失陷。李靖乘胜进攻丹阳,辅公祏弃城而逃,路上被属下出卖,在浙江武康镇被献给了唐军。
 
辅公祏在丹阳被斩首,江淮平定,唐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国,这中间,长江流域归入大唐版图,李靖居功至伟。他被唐高祖李渊升为兵部尚书,担任扬州都督府长史,和李孝恭一起出征江南,此时他已经成为李渊父子眼中的战神。
 
举兵灵州战突厥得胜而还  夜袭阴山显神威生擒敌酋
 
武德八年(公元265年),突厥进攻太原,李靖率领一万江淮精兵北上,驻守太谷,与突厥的军队展开血战。此次参战的其他唐军部队损兵折将,唯独李靖所部得胜而还,此后,他得以全面参加反击突厥的战争。武德九年,突厥进攻灵州,李靖率部在青铜峡附近与颉利可汗血战一日,打退了颉利可汗。李靖担任了灵州大都督,承担了大唐北方防御的千斤重担。
 
武德九年六月,太白金星两次在白天划过天空,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此时,太子李建成处心积虑地要扳倒功勋卓著的弟弟、天策上将李世民。结果是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不久,唐高祖让位给李世民,成为太上皇,千古一帝李世民登基成为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曾派人去征求李靖的意见,李靖表示了中立的态度。军人不干预朝政,本是一位将军应有的操守。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帝王,当然理解李靖的所作所为,他即位后,马上任命李靖为刑部尚书,后又代理中书令,使李靖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
 
唐太宗执政之后重用李靖,李靖也非常尽心报效。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冬十一月,唐太宗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李靖奉诏率大军十余万分六道征讨东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带领三千精锐骑兵,夜袭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可汗以为来的是大唐倾国之兵,慌忙逃跑,一直跑到今天的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定襄落入了李靖手中。捷报传到长安,唐太宗十分欣慰,“当年李陵以五千步卒血战匈奴,虽败犹荣,今天李靖以三千骑兵就威震北方,实在是闻所未闻,当年渭水之盟的耻辱一战而雪”。 
 
颉利可汗见大势已去,遂决定向唐朝求和,并且愿意自为人质,李世民表示同意,派出唐俭作为出使东突厥的外交使节。李靖率领一万精锐骑兵悄悄跟在唐俭后面,在唐俭和颉利可汗握手言欢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唐军所向披靡,斩首一万多级,俘虏突厥男女老少十八万人,缴获牲畜数十万头。颉利可汗的妻子隋朝义成公主被唐军所杀,颉利可汗拚命逃窜,却未能逃脱。贞观四年三月,颉利可汗被唐军俘获,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灭亡。大唐威振四方,万国景仰。在庆功宴上,李世民亲自起舞,李渊用琵琶为之伴奏,举国欢腾,共同庆祝大唐帝国的旭日东升。
 
然而,此时李靖却遭到诬告,御史大夫温彦博弹劾他纵兵掳掠,把突厥珍物一抢而空。在唐太宗面前,李靖没有为自己辩解,诚恳谢罪。唐太宗喜欢名将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奖其功,赦其过。不久,唐太宗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知道李靖并没有染指任何突厥珍物,就坦率地向李靖认错:“以前有人在我面前说你的坏话,我偏听偏信,现在我知道那些都是小人的谗言,请你不要把这事放在心上。”他赐绢二千匹,拜李靖为尚书右仆射,参与国家大政。
 
饱读史书的李靖当然知道,在英明神武的唐太宗面前,恪守君君臣臣的礼仪最为妥善,在朝堂之上,他“恂恂然似不能言”,从不乱发意见驳斥那些诬陷他的人,老成持重,博得了“一代楷模”的赞誉。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靖以足疾请辞宰相之位,获得恩准,但唐太宗仍然请求他每隔几日去参加宰相会议。
 
晚年出征吐谷浑举国投降   两遭诬告展风范忍辱不辨
 
贞观八年,吐谷浑王慕容伏允起兵犯边,李靖向唐太宗请缨出战。年过花甲的李靖胆色谋略未减当年,64岁的他又一次披挂出征。唐太宗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五路大军数万人马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不敢与李靖硬拚,放火烧荒,尽毁草原,以坚壁清野对付唐军。慕容伏允逃进沙漠,以为唐军不会追击,李靖采纳侯君集的建议,决定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他们兵分两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李靖在曼头山(今青海湖南日月山)和赤水源(曼头山西)大败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被迫逃往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以西)。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唐军会师于大非川,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李靖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太宗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李靖大获全胜,班师回朝。
 
在李靖进击吐谷浑时,利州刺史高甑生任盐泽道总管,因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他对此心怀不满。战事结束后,即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李靖性情忠厚不加辩白,唐太宗虽然不信,但也详细调查了一番,最后弄清了事实真相,以诬告罪将高甑生流放边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朝廷指派到李靖家里学习兵法的名将侯君集也向唐太宗抱怨,说李靖只传授一些基本的东西,高深的兵法却不肯倾囊相授,这是对朝廷有贰心的表现。唐太宗闻言把李靖叫来责问,李靖坦然相告,“我教给侯君集的兵法已经足以安邦定国”。后来侯君集打算拥立皇太子李承干谋反,被明正典刑,由此可见李靖的先见之明。
 
结语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逝于家中,享年79岁,他与唐太宗这一对君臣做到了一生善始善终,成为历代羡慕的典范。李靖谥号“景武”,陪葬唐太宗的昭陵,他的画像高挂于凌烟阁,供后人瞻仰。李靖的后人虽然没有太大的显赫,但也是香火不断,瓜瓞绵绵,与那些被武则天抄家灭门的许多大唐功臣之家相比,后福不浅。李靖为人处世几乎做得尽善尽美,处庙堂之高,他从容自若;处江湖之远,他淡定如初。在富贵面前,能做到进退自如,实在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在诬告面前,能做到忍辱不辩,那就更为难得,尽显大唐军神心宽如海、大智若愚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