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实
苏堤,位于中国浙江杭州西湖西部,南起南屏山下花港观鱼,北抵栖霞岭下曲院风荷和岳庙,全长约2.8公里,将西里湖同外西湖分割开来,与白堤、杨公堤并称为西湖三堤。
宋哲宗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被贬为杭州知州,当时苏轼疏浚西湖,以淤泥和葑草筑成连接西湖南北的长堤,后人遂以其姓命名该堤为苏堤。
苏堤
苏轼 李泌 白居易造福杭州
唐代以来,百姓出家为僧为尼,要有官府发给的证件,称为“度牒”,缴交的度牒费用是官府的一笔收入。苏轼利用度牒费来买米救灾。第二年春天,他又将常平仓中的储粮,减价卖给饥民。还派人带着粥和药品,到各地去救治饥民,救活了很多人。
杭州是一个水陆交会的地方,灾害和瘟疫都比较多,因此防灾和防疫的工作相形重要。苏轼自掏腰包,拿出二千缗钱和五十两黄金,设立了一个药房,并且还准备一些粮食,专等饥民来求医。
杭州在南宋以后,是一个大都会城市。可是之前,当地却是很荒凉的。因为那里近海,地下的泉水都是咸苦的,难有淡水供应民生所需。唐朝有一位刺史李泌,引西湖水,凿成六口井,百姓才喝到淡水。
白居易修白堤,疏浚西湖,引湖水入漕河(即大运河),再从漕河引水灌田千顷。从此,百姓们才逐渐富裕起来。以后,官府经常疏浚西湖和这里的河道,使这一带保持了富庶。
苏轼重修水利 建“苏公堤”
但是,宋朝以后,这里的水利工程逐渐失修,导致漕河淤塞,三年就得挖一次,不然就无法行船,成了百姓的一项长期负担。而西湖浅滩,也长满了“葑”。
“葑”是一种类似茭白的水草,这些水草死后,化为泥土,称为“葑田”,使湖面越来越小。据当时的统计,这样的“葑田”有“二十五万余丈”,湖面已经所剩无几。李泌留下来的六井也差不多淤废了。
为解决这些问题,苏轼开凿了两条河,让漕河有足够的水,以通航运,还修一条大堤挡住海潮,使潮水不再灌入此区,然后又挖深了六井。
最大的工程是在湖中的葑田上取土,修造成一条三十里长的大堤。这个工程一是使湖水加深,扩大了湖面;又在堤上形成一条大道,方便了行人。这就是现在的苏堤,当时被称为“苏公堤”。
为了解决水草淤塞,苏轼让在这里种菱的农民,每年收获后,就把残根除尽。另外也雇人在湖上种菱,有了菱之后,“葑”这类杂草就无处生长了。
后来苏轼调离杭州。二十年后,当苏轼再次回到杭州的时候,他发现,杭州的百姓,几乎家家都挂着他的画像,连吃饭的时候,也要向画像去祝颂几句。还有人为他修了生祠,就是活着的时候为他修的庙。可见那里的人民对他的感恩之情。
(取材自:《宋史•苏轼传》
《宋史•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