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经·小雅·采薇》中载:“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采薇是《小雅》的篇名,此段大意是说,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破土冒出绿芽。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据载,此诗是借采薇起兴,描写久戍边界军士的怀乡之情。
薇,一种天然生长的野菜,就是俗称的野豌豆,是清贫人家日常生活粮食的补充,也是常备的青菜。采薇,又作采薇,即采撷野豌豆。
宋·李唐《采薇图》画上伯夷、叔齐,面容清瘦,目光坚定,神情、姿态生动传神。
那么,为什么古人称隐居山林为“采薇”呢?采薇,作隐居山林之意,则源自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据载,孤竹国是商汤时受封的诸侯,姓氏是子姓、墨胎氏,为神农之后。伯夷、叔齐是孤竹君(国君)的儿子,父亲想立三子叔齐为储君,但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就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认为叔齐继位是父亲遗愿,于是离家逃走。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避,国人只好立仲子(原孤竹君的二子)为王。
当时,伯夷、叔齐正好听说西伯姬昌尊老养老,两人商量后决定去投奔他。但他们到周地时,西伯姬昌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父亲的灵位,禀明神主,追谥西伯为文王,就向东出发,准备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拦路拉住武王乘坐的马劝谏说:“父亲去世了不埋葬,竟兴兵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身为臣子却弑君,能说是仁义吗?”武王的左右侍卫想杀他们,姜太公吕尚说:“这两位是忠义之人啊!”于是扶起他们,让他们离开。
武王平定商纣的战乱,天下人都归顺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对周朝的行径引以为耻,坚守节义不吃周朝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摘当地的薇菜来充饥,后来便饿死在山上。
他们快饿死时,作了一首歌叫《采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为《采薇操》,简称《采薇》。后来,人们也把“采薇”作为隐居山林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