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家长们一定要帮助他养成这6种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从很小的时候,就一定要让孩子在遇到事情时按照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培养责任感 家里的重要事项让孩子参与一份意见,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一直对家里有一份责任感。 3、养成阅读习惯 孩子12岁之前,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发展的最佳时期,要引导孩子在这个阶段博览群书,为今后发展积蓄力量。 4、学会选择,懂得取舍 人生不可能同时拥有很多东西,长大的过程就是要一次次面对取舍。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也是培养他的一种思考习惯。这样在他以后的人生中,在重大选择的时候就会有自己明确的目标。 5、有规律的生活 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仅对孩子的身体成长有好处,而且对他长大以后做事的规划性和统筹安排性都有极大的好处。 6、学会倾听,乐于助人 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同时要告诉孩子耐心倾听别人说话。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懂得帮助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拥有更多人脉。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当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问题太多,感到手足无措时,其实是因为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英国大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所拍摄的关于人生成长的纪录片中曾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着重强调了孩子7岁前是成长的关键时期。 (123RF) 事实上,孩子成长的31个敏感期,几乎全部是在7岁前形成的。所以不要等孩子的性格习惯已经成形了,你才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时候,他已经不是你的乖宝宝了。 下面,我们就细数一下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敏感期: 1.光感的敏感期0-3个月 特点:刚出生的宝宝对光感非常敏感,这时宝宝需要适应白天和晚上的光线差异,所以白天要拉开窗帘,晚上要关灯睡觉,让宝宝适应自然的光线变化。 建议:可以给宝宝多看黑白图。 2.味觉发育的敏感期4-7个月 特点:宝宝自己的口腔可以感觉到甜、咸、酸等味觉。 建议:添加辅食的开始,一定要注意饮食的清单,保护好宝宝味觉的敏感程度。 3.口腔的敏感期4-12个月 特点:这时宝宝喜欢吃手,他在用口进行尝试、感觉,甚至探索一些抽象的概念。 建议:请妈妈们给宝宝口腔发育的机会,让宝宝吃个够,不要无情的把宝宝的手从他嘴里拿开。 4.手臂发育的敏感期6-12个月 特点:这时的孩子喜欢扔东西,这是最早的手眼协调发育的标准。 建议:请看护者不要管制宝宝这个行为,让他扔个够。 ...序言:《三字经》是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是中国古典书籍中最浅显易懂又精华的读本之一,经久不衰。《三字经》涉猎典故广博,承载/传递着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正统文化,包括常识、文学、历史、人伦、哲学、天文地理、忠孝节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三字经》到今天仍是教育儿童的宝典,历久弥新,其中有趣的故事也同时蕴含着做人做事的智慧与道理。 yòu ér xué ,zhuàng ér xíng 幼而学,壮而行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mín 上致君,下泽民 yáng míng shēng,xiǎn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获得幸福的能力(图片来源:pixabay) ...现在有非常多的餐厅都有提供儿童餐,只是这些所谓的儿童餐中,有时总是夹带着对孩子来说,不是很健康的食物,例如薯条、鸡块、披萨…… 等。 当然,在以前并不是这样的。例如在1920和30年代,许多餐厅也会给这些小顾客们营养的食物。因为当年设计儿童餐的目的,就是想鼓励这些孩子多吃健康食物。而常见的儿童食物,包括了常见的水煮蛋、蔬菜汤、小羊排,甚至还有以甜豆、胡萝卜、芦笋等蔬叶为主角的餐点。 速食文化越来越普及,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也越来越重要。 只是随着速食的益发普及,许多儿童餐的营养价值消失了。到了今天,甚至许多家长和照顾者都以为儿童餐就要有炸的、油的、甜的、重口味的,这些小孩喜欢的食物。 那么在这样的速食文化中,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呢? 对很多父母来说,他们认为孩子的习性容易挑食,所以也会默默接受。但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许会有一段时间难以接受新食物,只是因为他们这时的身体较瘦弱,加上大多数的孩子都对苦味敏感,并且他们会下意识的排斥带苦味的食物,就像蔬菜。 不喜欢苦味之类的特别经历,相信是大多数孩子的共同体验。当然这也是一个阶段,度过了就好。只是在过程中,若父母能越早引导孩子对各种食物多做尝试的话,自然能越快帮孩子脱离这个阶段,也能进一步开展味觉。 如果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挑食,就迁就孩子,让孩子从小接触大量加工食物的话,反而容易失去帮孩子建立健康饮食习惯的大好良机,让孩子原本的阶段性挑食,摇身一变,成为终身的坏习惯。 此外,很多家长或许平日忙碌,所以会选择接受社会上的许多速食文化,不但让孩子选自己想要的速食食品来吃,甚至还会买零食,满足孩子的欲望。 如果父母不关心孩子的饮食,任由孩子吃零食和垃圾食物,那么日后就更难改变孩子的挑食习惯了。因此建立一个健康的饮食环境,提供多样化的食物,让孩子在过程中接受这些健康的食物,对父母来说,可说是当务之急。 引导孩子多尝试各种食物和帮孩子建立健康饮食习惯,是父母的当务之急。(以上图片均来源:pixabay) 当然这种做法,也考验父母的决力与毅力,因为根据研究显示,要让幼儿接受一种新食物,平均提供次数得达到15次。 正因过程不易,所以许多厂商也乘虚而入,利用各种管道推销自家产品,即使这些垃圾食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太大助益。 而此时家长更应提高警觉,要坚持下去,努力让孩子接受那些健康的食物,否则一旦妥协,落入厂商的陷阱,孩子的饮食习惯就更难纠正了。德国人的严谨有目共睹,强大的民族性从何而来?答案其实是教育。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德国也是唯一把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 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下许多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着白眼狼,这样的孩子觉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有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够多,孩子还会觉得是父母的错,并因此心生怨恨。 为什么父母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却养不出会感恩的孩子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很多父母都以儿女为中心活着,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和学习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 莎士比亚在他的《李尔王》中写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有一天父母不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他心中的怨恨会吞噬了他。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呢? 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和父母一起劳动 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都被家长溺爱,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知道东西的来之不易,自然也不知道珍惜,更谈不上感恩了。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工作体会辛苦,不要让孩子觉得钱是白来的,也不是想要什么东西就能买到什么东西的。要教孩子想要有所收获,就必须付出,平常要多给机会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劳动,体验生活。 让孩子对生活中的小事道谢渐渐成为习惯 日常生活中,孩子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要从小教会孩子道谢,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道谢随时随地都可以,爸妈的一句夸赞,孩子就应该回一句谢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道谢,让孩子随时把“谢谢”二字挂在嘴边,慢慢养成道谢的习惯。 在特殊场合进行感恩教育 有些时候,在一些特殊场合进行感恩教育效果最佳。比如,爷爷奶奶的生日。以生日为基础,教孩子感恩,这样的日子意义更深刻,孩子也会深深地记在脑海中。 学会感恩身边的人 孩子在受到帮助后,应该对帮助他的人说感谢,这也是感恩的一种方式。所以父母在平时也要让自己的小孩学会在受到帮助后,应该怎样感谢别人,这也能让自己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开朗大方,得到更多的喜爱与照顾。 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 有些家庭由于父母的溺爱,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霸道不讲理的坏毛病,在家俨然就是皇帝或公主的气派。父母不停地给孩子爱,日子久了孩子也就习惯了,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思想也渐渐被固定,自然也就难以感谢父母对他所做的一切,切忌不要对孩子过分宠爱。 培养孩子懂得亲情 家庭是孩子感受温暖的第一个地方,也是感情的依托处。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情商,教育孩子懂得亲情。比如看到电视或者电影感人的情节,可以跟孩子讲解探讨,比如有些电视里父母为了孩子做出的伟大牺牲,这样孩子看了也会产生很大的心灵触动,慢慢也就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一定要做孩子的榜样,要教会孩子感恩,首先自己一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孝顺,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感谢,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接受感恩的家庭教育,成为一个感恩、懂恩的人。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懂事有礼貌,能受到大家的夸赞,但是有一些中国式礼貌并不适合孩子的成长,甚至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下面这5种“中国式礼貌”,家长们可要留意了。 (123RF) 一、强迫谦让 如果有别人到家里做客,抢了自己孩子的玩具,你会怎么做呢?可能大部分家长都会对自家的孩子说,你把这个玩具让给客人吧,之后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新的好吗?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办法可能并不奏效,他们仍然哭闹不止,只希望要回自己心爱的玩具。这个时候,父母会觉得特别没面子,而对方的孩子也不肯相让,这个场景可能会让双方家长都觉得有些尴尬。其实,即使作为主人,也没必要让孩子太过谦让,否则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此时是孩子最无助的时候,家长想的应该是如何保护孩子,而不是让孩子一味谦让。所以说,当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抢走之后,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孩子,安慰孩子,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妥当的办法可以帮助孩子把玩具拿回来,这样做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二、强迫礼貌 如果家长带着孩子外出,遇到了熟识的人,家长肯定会给孩子介绍,这是你叔叔,那是你阿姨,让孩子赶紧叫人。可是对面都是陌生人,再加上有些人可能长得凶神恶煞,孩子看了很不舒服,他们甚至觉得害怕,根本就不愿意叫人。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要再强迫孩子了,虽然孩子懂礼貌是好事,但家长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如果孩子不想叫人躲在家长的身后,家长可以帮孩子打个圆场,让他们先去一边玩,不要再强迫孩子。如果家长真的认为孩子特别没礼貌的话,也应该回家后再教育孩子,和孩子讲清楚道理,相信孩子也是能够理解的。 三、勒令孩子表演 家长都希望在人前展示自家孩子优秀的一面,尤其是有一些特长的孩子,更为家长炫耀提供了资本。一旦周围人很多,家长可能就会对孩子说,你表演一个节目吧,把昨天在特长班学的那一首曲子弹出来。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并不愿意表演或者是比较腼腆,不好意思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自己,那么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不要再强迫孩子表演,如果孩子表演得非常糟糕,他们会觉得特别自卑,如果孩子表演得很好,以后也可能会太过骄傲,所以在人前表演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家长应该掌握好尺度。 四、过度谦虚 家长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不可避免会谈到自家的孩子。一个家长会对另一个家长说,你看你家孩子在某方面做得多么优秀,而另外一位家长也会特别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们家孩子一点都不好,还是你家孩子更优秀一些,两个家长互相谦让。 如果孩子在身边的话,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他们会觉得,原来在爸爸妈妈心里,自己一点都不优秀,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五、做比较 有些家长平日里就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较,而且会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看别人做得多么好,学习好、性格好、那么聪明,还乖巧又懂事。 家长给孩子设定一个优秀的目标为榜样是好事,但千万不要因此而伤害孩子,即使是和别人客套的时候,也不要一味抬高别人家的孩子,而贬低自家的孩子,这种比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打击。有些家长误认为这种比较既与别人沟通了感情,又让孩子向优秀的目标看齐,可实际上并不能达到家长所想要的效果。孩子的教育是耗时费神的事,但父母在白天的工作压力下,回家对孩子说话难免欠缺考虑。以下就列出4种父母对孩子不恰当的说话方式。 1、你要乖,否则会被骂 提醒孩子做错事会被骂没有错,但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的后果及影响,让他体会出不对的地方在哪儿。 如果只是以被骂为借口,阻止孩子去做一些尝试的话,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欠缺思考力并选择消极应对。 2、地把你弄痛了,我帮你打它 小孩在学步时难免跌跌撞撞,跌倒是常有的事。有些长辈为了安慰孩子,会帮他们处罚绊倒孩子的物件。但这很容易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甚至用暴力去处理问题。 孩子会跌倒,通常是自己不小心所导致,与其帮孩子出气,不如让孩子明白,如果走路小心些,或是避开那些东西,就不会被绊倒了。 3、再不乖就不爱你了 孩子吵闹时,有的大人会说:“再不乖就不爱你了。”这容易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要看自己的表现来决定爱与不爱。 父母是孩子最强大的后盾,也是孩子永远的避风港,不被疼爱会让孩子心生恐慌。所以,不如用更正面的语气让孩子知道,若表现得好,父母会为他感到骄傲开心。 4、做到××,就送你×× 为了让孩子达成某些事,家长会用一些小奖励当诱因,但若事事都用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对价观念,完成工作的目地只是为了酬劳,而不是基于自身的荣誉感及责任感。时间一久,孩子要的奖励可能越来越大,个性也会越来越势利,没有利害关系,就不会有主动做事的动机。以前孩子多,家长少,整体贫困,家长忙着生计,孩子不好带;现在孩子少,家长多,条件改善,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依然抱怨“太难带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中国爸妈养娃累,主要体现在这7个方面。 (123RF) 1、对孩子期望太高 在很多中国家庭里,孩子都是中心的中心。父母们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为孩子筹谋。从怀孕、出生,再到孩子结婚、生子,这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纠结,各种力不从心。 这么累的根源,就在于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其中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期望这么高呢?他能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关心孩子和父母自己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育儿生活,会轻松很多。 2、父母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在中国家庭里的典型景象,是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伺候着,甚至还跟着个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一个小家庭,好比是一间公司,原本爸爸妈妈自己应该是全资股东、最高负责人,有各项事务的决策权。但不少家庭,接受了来自长辈的各种“投资”——资助买房、伺候月子、帮助带娃等,于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因为自己的“投资”,拥有了这个家庭或多或少的所有权,成为了“股东”。 既是股东,就要发表意见、参与决策,有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治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如何能不累? 3、攀比之心过重 别的孩子都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在相当多爸爸妈妈的眼里,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累心? 但是,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我们自己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4、对孩子事务插手太多 做父母的,都希望对孩子尽心尽力,但常常是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培养出从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陪着、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这样被“照顾”着的孩子,既发展不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发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妈妈就只好一直照顾着、伺候着、累着了。 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主,爸爸妈妈才能做到真正轻松。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 ...序言:《三字经》是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是中国古典书籍中最浅显易懂又精华的读本之一,经久不衰。《三字经》涉猎典故广博,承载/传递着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正统文化,包括常识、文学、历史、人伦、哲学、天文地理、忠孝节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三字经》到今天仍是教育儿童的宝典,历久弥新,其中有趣的故事也同时蕴含着做人做事的智慧与道理。 yíng bā suì 莹八岁 néng yǒng shī 能咏诗 mì qī suì 泌七岁 néng fù qí 能赋碁 ...现代人们的办公和生活离不开电脑和手机,尤其儿童和青少年爱玩手机,看电视,视力普遍下降。 人们通常认为遗传、近距离用眼会导致近视发生,但事实上,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一个关键因素竟然是户外活动过少,很少晒太阳。 晒太阳预防儿童近视 澳洲研究人员发现,晒太阳是预防儿童近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晒太阳可以促使体内分泌更多多巴胺,而多巴胺可以帮助避免眼轴变长,进而防止进入眼睛的光线在聚焦时出现焦点扭曲。 因此,让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并多晒太阳,能帮助儿童降低近视的风险。 近视眼的主要成因还是由于眼轴长短发生了变化,这与长时间让眼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距离内活动有主要关系。 而晒太阳大多数都发生在户外,当阳光太强的时候,人们一般不太会近距离用眼,反而是更多地进行眺望远方的活动,使眼球得到放松。而这种方式恰恰也是保护视力的最好的方法。 许多爱美的年轻女性怕晒太阳导致皮肤变黑,而专家认为,缺少阳光给人的危害则远大于晒太阳。 预防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方法 1、正确的读写姿势 用眼姿势不正确、过分依赖电子产品等,是孩子近视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预防近视,应让孩子养成并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比如眼距书本1尺(33厘米),不要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地方看书,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用眼,每天累计用眼时间不要超过4小时等。 2、户外晒太阳 预防近视眼,目前最可靠的也是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减少过度近距离用眼,增加户外运动,适量晒太阳,并食用一些明目的食物,如胡萝卜、枸杞、动物肝脏。 如果孩子能保证每天进行1~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或每周户外活动的总时长超过14小时,就能够有效预防近视。 3、枸杞菊花茶 可以常给孩子饮用枸杞菊花茶。方法是将枸杞子3克、菊花3克,加入茶叶中,冲入沸水,等待约3分钟后饮用即可。 4、杞菊决明子茶 原料:枸杞子10克,菊花3克,决明子20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细心程度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人生。但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轻松和简单的事情。对于男孩子和女孩子来说,教育方式也不一样。 作为父母,如果能早些知道养儿子有3忌,养女儿有5忌,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以后少走些弯路。 (123RF) 养儿子的三大忌讳 1、养儿子忌富养 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意思就是说在教育男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更加严格一些,尤其是在物质方面更加苛刻一些,或许对他才是最好的。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教会男孩子长大之后要顶天立地,要有担当要独立。 2、忌讳儿子过分依赖妈妈 父母在教育男孩子的时候应该学着放手,不要一昧地管他,让男孩子养成一个过度依赖父母的习惯就不好了,可能他以后很难独立。 所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父母一定要尽量和儿子保持适当的距离,让他们学会从小就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 3、忌讳儿子太邋遢 在生活当中,很多家长觉得男孩子平时邋遢一点没关系,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管是对于男孩子来说,还是女孩子来说,都应该保证自身的形象穿着体面干净。这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也有利于以后的人生发展。 养女儿的五大忌讳 1、忌讳穷养女儿 与男孩子不同,女孩子应该要富养,这样长大之后才不会变得拜金,不会失去自我,才会经受得住别人的诱惑。 而且在教育女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她学会自尊和自爱,这里说的富养更多的是让女孩子在精神上富养。 2、忌讳不独立 男孩子和女孩子长大之后都会走向社会,尤其是女孩子,一定要教会她从小就应该独立,具有不依赖别人而生活的能力,因为现在的社会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序言:《三字经》是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是中国古典书籍中最浅显易懂又精华的读本之一,经久不衰。《三字经》涉猎典故广博,承载/传递着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正统文化,包括常识、文学、历史、人伦、哲学、天文地理、忠孝节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三字经》到今天仍是教育儿童的宝典,历久弥新,其中有趣的故事也同时蕴含着做人做事的智慧与道理。 rú náng yíng 如囊萤 rú yìng xuě 如映雪 jiā suī pín 家虽贫 xué bú chuò 学不辍 rú ...儿子:妈妈,我睡不着,你能和我说说话吗? 妈妈:可以,你说吧! 儿子:你对我的成绩满意吗? 妈妈:你对你自己的成绩满意吗? 孩子的成长,家长引导很重要。(图片来源:Pixabay) 儿子:还行吧,感觉挺有自信的。 妈妈:有时候自信比成绩更重要! 儿子:难道你真不在乎我的成绩吗?妈妈! 妈妈:不在乎!你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在乎过你的成绩呢? 儿子:小学的时候,我写作业一不认真你就把我的作业撕了,没有任何余地! 妈妈:我那是在乎你的学习态度。书写汉字不要求你写得怎么美观。首先必须认真,那是端正的态度问题。态度出问题了,学习肯定出问题,这个人就会出问题。 儿子:嗯,有道理,我中学的时候你重视我的成绩,每天都关注我的听讲情况。 妈妈:那是我在乎你的学习品行。一个学生不尊重课堂就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就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知识,他的品行也好不到哪里去! 儿子:嗯,那我上高中了。你肯定在乎我的成绩,因为关系到将来的高考呀! 妈妈:说实话,我真的不在乎!我在乎你的是学习品质!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就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不想结果会怎样,愉悦地面对所有的过程。 儿子:妈妈,那我考上大学后你在乎我什么呢?听人家说,上了大学就是玩乐,很轻松的。 妈妈:儿子,等你上大学,妈妈就一定在乎你的成绩了。你想想,别人都在玩乐,都在挥霍学习的时候,你依然坚持,最后得到实惠的必定是你自己。 儿子:我明白了,小学的时候你在乎我的学习态度; ...没有天生的乖小孩,也没有天生的“熊孩子”。但为什么日本很少有“熊孩子”呢? 首先,日本父母认为:其他人可以合理地教训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在看到别人家孩子不合适的行为时,也会提醒或者批评。 日本人把所有的孩子都当作是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接班人来看待。日本人认为,一个社会要保持它现在良好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优秀的下一代人接手,而糟糕的接班人会将社会改造成糟糕的样子。因此,“传达社会规则,教导养育孩子,不仅是孩子的亲生父母肩上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大人的责任”。 另外,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要培养的良好习惯、要学习的礼貌礼节数不胜数,有的需要言传,更多需要的是大人的身教。就连拿雨伞的方式,以及日常吃饭等小事,家长们都会对孩子的礼貌行为进行细致化的规范,避免给他人造成麻烦。同时,日本人视孩子的礼貌为家庭的品质。 日本社会有这样的说法,有了懂礼貌的父母,才会有懂礼貌的孩子。看到孩子的表现,也就知道了其父母是怎样的人。因此,家长永远不会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由,放松对孩子礼仪方面的要求;家长也都把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礼貌视为自己家庭的名声和荣誉来看待。 在日本公交、地铁,经常能见到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幼儿的年轻母亲,她们只要止不住孩子的啼哭或吵闹,就会在下一站带着孩子下车,等到把孩子哄安静了再搭乘下一趟车。长此以往,孩子们也就渐渐从父母的处置方式的反馈中养成了懂规矩、守公德的好习惯。很多年轻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有重视并培养专注力的意愿,日常生活中也尝试着通过各种训练对孩子进行专注力培养。不过,不少家长并不了解专注力的养成过程,所以通常会对孩子进行一些错误的引导,反而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以下5种破坏宝宝专注力的事,就是不少家长经常做的。 1,忽视孩子专注力的正常时长 孩子究竟专注多久是正常的?首先,家长需要了解,孩子们并非在有学习能力之后,就可以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去学习。通常1岁以下的婴儿集中专注力的时间不超过15秒,1岁半的孩子对有兴趣的事物可以集中专注力3分钟,2岁的孩子可以集中专注力7分钟,3岁的孩子专注力在10分钟左右,5-6岁的孩子维持专注力的时间也不过15分钟左右。 (123RF) 当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投入了一定时间的热情和关注,他就会把专注力转移到别处。这时家长要理解孩子的专注力时长规律,跟孩子做一些别的游戏,而不是强迫孩子继续专注于原来那件事情上,强迫要求孩子做更长的时间。 强制要求孩子维持更久的专注力,不仅会使孩子厌烦,还会破坏孩子的情绪状态,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破坏掉原有的专注力。 2,不良情绪使孩子心生不安 有些家庭中,父母之间经常争吵,或者想起什么事情来就对孩子训斥一番。这时,正在专心摆弄玩具或读书的孩子,冷不丁听到家长的高声指责,感受到家长高涨的负面情绪,幼小的内心必然担忧、恐惧父母之间的争吵和对自己的训斥,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在不安心理控制下,就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情绪稳定有助于专注力发展,而情绪有赖于环境的稳定。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环境的稳定需要家长从容的、平和的、稳定的情绪来维持。归根结底,孩子是需要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环境来稳定情绪和心理的。 3,否定、打断、忽视孩子的话 有的家长在孩子试图对自己表达一个想法或者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会不耐烦地说:“没看见我正在忙吗?你不要说那么多了,先去玩吧。”打断或者忽视孩子的话,次数多了,就算再去问,孩子可能也不会讲了。因为孩子只有在想表达的那一刻才会说个不停,这个时间一过,孩子就不再有表达的意愿了。 孩子专注于向家长表达一件事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在迅速地组织语言,试图向爸爸妈妈说清楚,这是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此时家长们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来,对孩子的表达保持关注、倾听,让孩子感受到得到了尊重和理解。 即使家长真的在忙于工作或者家务,也应尽量放下手中的事,花上几分钟时间跟孩子有所沟通。需要暂时中断交流时,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并约定短时间内再继续听孩子的详细表达。 4,以自己的规则去要求孩子 有些家长在陪伴孩子玩耍时,通常会这样说:“宝宝,这个积木应该这样搭才对。”“雪花片要按图纸拼才行,你这样乱摆就不成样了。”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玩什么玩具,都要按照家长的“要求”做才行。时间长了,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就越来越少,创造力、自信心也会被破坏掉。 这样的孩子在今后做事的时候,无论游戏还是学习,都想要依赖家长、寻找家长的要求和答案才能做。如果孩子专心于按家长的模式寻找答案,就做不到专注于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一件事情了。然而,相信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依靠孩子自身作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体,才是教育孩子的正解。 5,用吃饭喝水等事打断孩子 当孩子专心玩耍、阅读时,不少家长出于关心和所谓“规律生活”的要求,不时地用“宝贝,先喝水吧”、“宝贝乖,来吃点水果”、“宝贝快吃饭吧”等各种事情来打断孩子的专注。长此以往,孩子心理上就会觉得,做一件事时,可以分心去做另外的事。长此以往,当孩子今后被家长、老师要求保持专注力时,他们往往就会主动想到用喝水、吃饭、上厕所等种种理由来回避。 ...序言:《三字经》是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是中国古典书籍中最浅显易懂又精华的读本之一,经久不衰。《三字经》涉猎典故广博,承载/传递着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正统文化,包括常识、文学、历史、人伦、哲学、天文地理、忠孝节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三字经》到今天仍是教育儿童的宝典,历久弥新,其中有趣的故事也同时蕴含着做人做事的智慧与道理。 pī pú biān 披蒲编 xuē zhú jiǎn 削竹简 bǐ wú shū 彼无书 qiě zhī miǎn 且知勉 ...最近,不少海外媒体转载了《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孩子到国外之后,会 “ 变了一个人 ” ?》的文章。文章作者秦春华在文章提到,他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小朋友来到美国后好像变了个人,性格、思维等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在思考:“ 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笔者文章提到,最近,他在美国见到了不少老朋友,都是这两年陆续搬过来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上学。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一方面是家庭支出剧增,另一方面是夫妻处于事实上的两地分居状态。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值得,原因是孩子比以前健康开心了。 秦春华表示,他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同样一个孩子,在中国和美国上学的结果是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 笔者表示,经过认真考察,他发现中美两国在教育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或许可以解释他提出的问题。 美国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社会公民 美国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社会公民,是一种公民教育。 所有的公立学校——它们接受州政府的财政支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本州人民的文明素质。 老师经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准确公开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不说。因此,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直接和阳光。喜欢谁,不喜欢谁,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和自己的意见是什么,从小就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另外,学校会通过各种聚会、活动和组织提供平台,创造学生和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老师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同时,如何正确地理解他人。 其次是允许学生犯错。美国人认为,任何人都会犯错。在美国人看来,重要的不是不要犯错,而是对待错误的态度,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对错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对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伤害的人真诚地道歉——道歉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美国的教育使绝望的人变得拥有希望 尽最大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为他(她)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断提升他(她)的自信心。 ...日前中共吉林省纪委监委消息,吉林白城师范学院党委原副书记孙永利被立案审查。该院校爆发腐败窝案,相继有近10名处级官员因 “ 违纪 ” 落马,让人们深感中国教育界腐败 “ 水很深 ”。 8月5日,据中共吉林省纪委监委消息,吉林白城师范学院党委原副书记孙永利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审查调查。并被双开移送检察机起诉。 据悉,4月11日,孙永利在任上被查。据纪委通报,孙永利的部分违纪行为是为单位索取或收受财物,涉嫌单位受贿罪。 图为吉林白城师范学院。 资料显示,孙永利,1962年8月出生,吉林白城人,1997年6月,任白城师范专科学校校产处处长;1998年4月,任白城师范专科学校后勤办主任;2003年7月,任白城师范学院后勤管理处处长、后勤总公司总经理;2004年6月,任白城师范学院计划财务处处长;2011年6月,任白城师范学院副院长;2015年7月,任白城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此前白城师范学院爆发腐败窝案,自2018年5月至今一年多时间里,该校至少有近10名官员被查,包括两任党委书记任凤春和刘晓春。 2018年5月9日,白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任凤春落马,几天后,该校大学外语教学部党总支原书记陈静东被查;3个月后,任凤春的继任者、时任白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的刘晓春落马。 据公开资料,任凤春和刘晓春为前后任关系,2007年10月,任凤春任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2月离岗;刘晓春于当月接任直至2018年8月落马。 目前,任凤春因受贿罪获刑7年,刘晓春则被提起公诉。 陆媒报道称,刘晓春与任凤春一样,也把敛财目标盯上了学院的工程项目。刘晓春违规插手工程项目,组织多家企业参与串标、围标,确保行贿企业获得工程项目,从中收取巨额 “ ...
最新文章
- 习栽培的接班人出事 反习派发力瓦解习权力结构
- 军队四十年刮骨难疗的重症(1)
- 法国政坛各党派有何变化 / 立法选举一年之后
- 法国将在明年初正式实施摩托车年检规定
- 巴黎公布街道交通规范 / 缓和交通紧张关系
- 马克龙宣布多项学校改革承诺 / 希望调整学生假期安排
- 希腊新民主党赢得第二轮国会大选
- 军中生变 俄国正副指挥官下落不明
- 王毅搞分化自曝其短 用心浅薄有失国格 (图)
- 传习近平到苏州 市民不得开火做饭 装甲车上阵 (组图)
- 中国第一代农民工没钱退休养老 调查报导遭封杀 (图)
- 不能假装看不到 (图)
- 上海一小区居民与警冲突致多人受伤或被捕 (组图/视频)
- “去风险”成共识 欧盟峰会确立对华政策
- 出土时仍闪闪发光 德国发现3千年前青铜剑
- 租太阳能发电系统 在德国渐受欢迎
- 西班牙重新成为美国最大橄榄油供应国
- 德国通过移民改革法案 技术移民更容易
- 首相桑切斯访基辅 西班牙接任轮值主席国
- 四川乐山大佛被卖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