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anzhongguo.eu
www.regardssurlachine.com
Journal Chinois
  • Home
  • 报纸在线阅读 e-Journal
  • 栏目分类 Rubriques
    • 法国新闻
    • 中国政局
    • 时事新闻
    • 华人社区
    • 欧洲新闻
    • 欧洲生活
    • 社会百态
    • 历史文化
    • 法律咨询
    • 教育园地
  • 报纸广告 Publicités
  • 联系我们 Contact
  • 发布小广告 Déposez vos petites annonces

教育园地

  • 美国顶尖级大学会拒收中国高考状元吗?
    美国顶尖级大学会拒收中国高考状元吗?
    在大陆有传言说“美国多家顶尖级大学拒收中国高考状元 ”,并且解读说,这是美国的政审结果,是意识形态造成的。其实,哈佛大学入读的条件,根本没有任何政审。 入读美国哈佛大学的条件 1、有某一领域的特殊天赋 你在某一领域里有特殊天赋,而且这种特殊天赋需要你用你的业绩来证明。这种业绩不仅仅是你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证明你参与服务社会的意识、精神与能力。 (123RF) 如果你在高中时就做过一件很需要领导才干才能够完成的事情,那么,你入读哈佛的希望就大了不少。这种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远远比美国的SAT成绩重要得多。 当然,SAT成绩也很重要。不过,这个成绩主要是为了证明你已经过了英语关,可以轻松地听懂美国大学课堂上教授们的讲课,并且能够轻松自由地与自己的同学交流而已。 美国哈佛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你的一切活动都要证明你与众不同,只有与众不同,而且能够服务社会,你才会有机会。 还有,你要证明自己的才能、兴趣、爱好与特长,与哈佛大学的学习氛围相契合。这个需要你写成一篇论文来论证,这个论证过程不仅要证明你确实有这个才能与愿望,而且同时也证明你的思维能力。 2、哈佛或者其他大学教授或者社会名流的推荐信 为你推荐的重要人物,一定是社会公认的有能力、有名望、有信用的人。你要主动接触这些人,并且向他们证明你是一个适合读哈佛的人。 但是,这个过程也极不容易。因为,美国的教授在没有切实地认识到你确实有才能并且适合读哈佛之前,是绝对不会替你写推荐信的。 让这些教授替你写推荐信,等于是一次十分漫长而艰难的考试,你必须把自己亮相出来,让教授们认识你。除了才能与服务精神,还有一项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要证明你是一个诚信的人。 在美国,不诚信的事情,一次也不要做。做了一次,包括考试舞弊,抄袭论文这类事情,只要做过一次,你的信用体系就破产了,你将无法在哈佛毕业,也因此难以在美国立足。 读哈佛不是靠一次考试,而是要从中学,甚至小学开始就从这方面努力。从小学到中学,你需要做的也许不是学习许多知识,而是要培养诚实的品格,以及服务社会的精神,这些方面远比知识与才能重要得多。 没有这一点,即使你再有才能,学习成绩再好,也与哈佛无缘。 所以,你从小就要学会服务社会,做一个志愿者,然后将你所做过的服务社会的事情积累起来,如果能够证明这些服务是非常有才能的,非常有效果的,需要知识与智慧的,那么,你的希望就非常大了。 美国顶尖级大学对入读学生有偏见吗? 美国除了西点军校与特殊的涉及极少数国防机密的工科院校外,几乎没有任何大学对任何国家的学生持有偏见。 像哈佛大学录取学生,从来不要求学生填写家庭情况表,不看学生的任何家庭情况。甚至还给本地的印第安人及其他少数族裔留有一定的入读指标,以保持文化的多样化。 哈佛甚至专门为印第安人与其它少数族裔建了一栋大楼,结果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么多年来只有一个印第安人从这里毕业了。 哈佛大学的学费虽然昂贵,一年连学费带生活费在6万美元以上。但是,贫困家庭的学生一旦被哈佛录取了,家庭收入不足以交学费的时候,学校会根据家庭经济状态,给予全免、半免的待遇,全免学生甚至由学校提供生活费用,每个月800-1000美元不等。 在美国,没有一个学生在考取了哈佛大学之后因为没有钱而读不起的事情发生。其它大学的情况基本上也差不多。 美国有四万多个基金会,还有无数的大型公司,他们早早地把眼光盯着哈佛大学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家境贫穷的学生,他们可以提供全额的资助,费用有时达数十万美元,条件就是毕业之后去他们公司服务至少8年以上。服务期间不受歧视,待遇与其他员工相同。 美国越是顶尖级大学,其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就越深,捐赠的就越多。因为美国的大学都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切都围绕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前途来考虑,给他们增长本领,服务意识与很好的发展机会,而且还给予从人生到职业方面的关照,这样的母校有时比自己的家还要亲。 所以美国越是名牌大学,校友捐赠率就越高,甚至主要经费来源就是靠校友捐赠。受益母校,受益社会,然后再回馈社会,服务社会,这就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2022年3月7日By Nancy
  • 寓言故事  阿奇的心声
    寓言故事 阿奇的心声
    阿奇是个胆小鬼,并不是因为阿奇怕黑,也不是因为阿奇害怕一个人睡,而是因为阿奇超级害怕被骂。 当妈妈生气地问起是谁偷吃饼干时,阿奇会指着弟弟的鼻子说:“你看,这些都是弟弟偷吃的,我只是不小心碰到饼干而已。” 当老师问起是谁玩球打破教室的玻璃时,阿奇也会站在最后面小声地说:“都是他们不小心打破的,我只是在一旁看着,没有碰到球。” 当阿奇的好朋友阿宝哭着问阿奇:“我的玩具车怎么坏掉了?”阿奇则红着脸,低着头说:“是车子自己撞到地板的。” 慢慢地,阿奇的朋友也都越来越不喜欢跟阿奇一起玩。 一天晚上,当阿奇又把打翻牛奶的责任推到猫咪的身上时,阿奇的身体里面忽然传来一个怪声。 “阿奇是个大骗子!”阿奇跳起来大叫:“是谁在说话?” “骗子,胆小鬼,骗子,胆小鬼。”奇怪的声音从阿奇的身体里面冒出来,即使阿奇把耳朵都盖住了,还是能清楚地听到每一个字。“骗子,胆小鬼,骗子,胆小鬼”怪声一直不停地从阿奇的身体里发出,害得阿奇整个晚上都没有办法睡觉。 隔天早晨,睡眼惺忪的阿奇看到餐桌上的牛奶,怪声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阿奇是个大骗子,打翻牛奶不承认!”“我没有打翻牛奶!”阿奇大叫。“你说谎!”怪声说。“我没有说谎!”阿奇指着猫咪心虚地说:“是猫咪做的!”突然,猫咪的身体也传来细小的声音说:“你说谎,明明就是你做的。” 阿奇从椅子上跳起来大叫:“猫咪怎么会说话?”猫咪抬起头,打了个大哈欠,懒懒地说:“你以为我都不知道你做了些什么吗?” 阿奇被猫咪的说话声吓得拿起书包就往外冲,跑着跑着,远远地就看到阿宝手里拿着新的玩具车准备出门。还没靠近阿宝,阿奇又听一个声音从阿宝身体里面传出来:“阿奇每次弄坏我的车子都不承认,这次可不要再跟他一起玩了。” “怎么阿宝的身体也会冒出声音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阿奇看着阿宝,觉得现在好像不能和阿宝打招呼,只好走开了。 “你看,连阿宝都不跟你玩了!心是骗不了人的。”声音从阿奇的身体里面再度传出。 阿奇看着自己的身体,惊讶地说:“原来你是我的”心”?” “是啊!我受不了你老是逃避问题。”心生气地说,“所以决定站出来抗议!”“心的声音?”阿奇摸着自己的心,不知所措地往教室方向走去。上课时,阿奇又听到许多心的声音从同学身体里面冒出来。 “等一下打球时千万不要找阿奇。”“阿奇每次都把责任推到我们身上,很差劲。”声音不断地传入阿奇的耳朵里,阿奇很难过。 放学后,阿奇看到弟弟开心地坐在门口吃饼干。弟弟微笑着问阿奇:“哥哥,要不要吃一块?” 饿了一整天,阿奇拿起饼干囫囵吞了下去。好奇的阿奇也想要听弟弟心里面的声音,仔细一听,却听到弟弟的心像是铃铛般开心地笑着,像天使的声音一样悦耳。 ...
    2022年2月7日By Nancy
  • 儿童启蒙课本《弟子规》(16)
    儿童启蒙课本《弟子规》(16)
    《弟子规》,是以教导儿童伦理道德及基本礼节为主,内容浅白易懂,押韵顺口,对儿童正确行为的规范具体明确,有助于让孩子养成良好品德。 (图:清玉/看中国) 【原文】        见人善,即思齐;        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       ...
    2022年2月7日By 文/李毓秀
  • 寓言故事  良心的扩充
    寓言故事 良心的扩充
    一位老人,为了让儿子们多一些人生历练,便对他的三个儿子说:“你们三人出门去,三个月回来,把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要看你们哪一个所做的事最让人敬佩。”他的三个儿子听完后,就动身出发了。 三个月到了,三个人都回来了,老人就问他们每人所做的最得意的事。长子说:“有个人把一袋珠宝存放在我这里,他并不知道有多少颗宝石,假如我拿他几个,他也不知道。等到后来他向我要时,我原封不动地归还了他。”老人听了之后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几颗,你想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长子听了,觉得这话不错,便退了下去。 次子接着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落入水里,我救他起来,他的家人要送我厚礼,我没有接受。”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事,如果你见死不救,你心里过得去吗?”次子听了,也没话说。 最小的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病人昏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摔死。我走上前一看,竟然是我的仇敌,过去我几次想报复,都没有机会,这回我要弄死他,可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我不愿意暗地里害他,我把他叫醒,并且送他回家。”老人不等他说完,就十分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也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所做的是以德报怨,那就更难得了。”   做该做的事,是不昧良心,但做到原来不易做到的事,更能彰显良心的光芒。 故事中的三兄弟,他们的作为皆遵从了自己良心的要求,长子的不贪非份之财与次子的不见死不救,是我们一般人都能确认的伦理原则。至于小儿子的宽恕仇敌并适时地援助对方,他的良心让他不仅不做恶事,更积极地促使他行人所不易行之善,更彰显了人性的高贵。  
    2022年11月28日By Nancy
  • 父母做到三个“不”  养育孩子心不累
    父母做到三个“不” 养育孩子心不累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待孩子的哭闹和情绪,我们常常觉得很累心。太温柔,担心孩子不守规矩;太严格,又担心孩子心灵受到伤害。育儿中,“度”的把握尤为重要。父母要做到以下三个“不”,也许养育孩子不再累心。 不商量:明确原则,坐稳父母的位子 尊重孩子,凡事要商量,这是很多父母育儿时的一个大误区,也是吼叫产生的一大诱因。不需要跟孩子商量的事情,不需要孩子选择的事情,我们却“民主”地让孩子去选择。 (123RF) 对于特定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最喜欢说的就是“不、不好、不要”,而我们就被激怒了。 明智的父母,对于涉及原则的事情,没商量,孩子必须要遵守。比如,洗澡的时间到了,要说“时间到了,要去洗澡了”,而不是说“我们去洗澡好不好”;过马路的时候,要说“来,妈妈牵着你的手”,而不是说“妈妈牵着你的手好不好?” 孩子在墙上画画,要说“不许在墙上画画”,而不是说“不要在墙上画画了好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被孩子“坏”的行为惹得大发脾气,大吼大叫,其实是因为父母没能坐稳自己的“位子”。育儿中的一大智慧,是需要明白什么时候可以“民主”,什么时候不能“民主”;温柔坚定设定规则,规则之内给予最大自由。 不吼叫:稳住情绪,做孩子的容器 育儿中,我们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道理都懂,真遇到孩子犯熊了还是忍不住吼。 这很可能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我们不曾被温柔对待,从小到大都是被吼大的。我们不喜欢曾经这样被对待,但不自觉地,面对孩子,我们也成了那个讨厌的父母。 所以,面对孩子发火之前,在把以前父母吼我们的话脱口而出之前,我们需要学会给自己的情绪按下“暂停键”。我们要明白,吼叫是没有用处的,经常大吼大叫,常常还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经常大吼大叫,会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孩子变得麻木,一是孩子变得特别叛逆。 “威而不怒”才是为人父母的底气和自信。我们可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明确地传递自己的期望。我们可以用温柔的力量去改变,而不是用愤怒的力量来强迫。 不自责:接纳自我 做错了也可以补救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存在着发火、吼叫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没控制住,冲着孩子大吼大叫了,那么世界末日就来临了?亲子关系就破裂了?其实,大吼大叫对孩子来说确实不亚于一场“摧毁”,但是,父母只要做好“灾后重建”,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反而会有一定的帮助。这会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父母,明白“负面”情绪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帮助孩子在以后与人的相处中,更好地处理冲突和矛盾。 吼叫发生后的“灾后重建”工作 ...
    2022年11月28日By Nancy
  • 儿童启蒙课本《弟子规》(15)
    儿童启蒙课本《弟子规》(15)
    《弟子规》,是以教导儿童伦理道德及基本礼节为主,内容浅白易懂,押韵顺口,对儿童正确行为的规范具体明确,有助于让孩子养成良好品德。 (图:清玉/看中国) 【原文】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
    2022年11月28日By 文/李毓秀
  • 寓言故事  欧鸟与青年
    寓言故事 欧鸟与青年
    从前,有位青年住在海边,非常喜欢鸥鸟,鸥鸟也乐于亲近他。 每天晨曦初露,当他摇船出海的时候,总有一大群鸥鸟尾随在他的渔船四周,或在空中盘旋,或径直落在他的肩上、脚下、船舱里,自由自在地与青年一道嬉戏玩耍,久久不愿离去,相处十分和谐。 (123RF) 后来,青年的父亲听说了这件事,就对他说:“人家都说海上的鸥鸟喜欢跟你一道玩耍,毫无戒备,你何不乘机抓几只回来,也给我玩玩?”他满口答应道:“这有何难?” 第二天,青年早早地出了家门,他将小船摇出海面,焦急地等待着鸥鸟们的到来。 可是,那些聪明的鸥鸟早已经看出了他今日的神情不对,因此总只是在空中盘旋,而不肯落到他的船上。 当青年准备伸手抓它们的时候,鸥鸟们就“呼”的一声全飞走了,青年只好干瞪眼。 彼此交往要想达到和谐友好的境界,必须以互相真诚为前提。而真诚和友善的心一定会写在你的脸上,映在你的眼睛里,动物都是读得懂的,人也一样。 如果你自以为聪明,动恶念,想去算计伤害朋友,那么朋友必然会弃你而去。  
    2022年2月24日By Nancy
  • 寓言故事  贪心失金鹅
    寓言故事 贪心失金鹅
    一位妇人在先生往生后,带着三个女儿到富有人家里当奴仆,母女四人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 有一天,一只全身长满金黄色羽毛的鹅,突然飞到三位女孩面前说:“我是你们的父亲,我知道你们的生活很困难,母亲养育你们也很辛苦,你们可以拔我身上的羽毛去卖钱,改善生活。” 妇人听了高兴地要女儿们赶快动手拔它的羽毛;金鹅的羽毛闪闪发亮,母女四人每人拔四、五根羽毛,束成一把出售,卖得的钱,足够让她们生活无虞。 金鹅也遵守承诺,每三、五天固定来一次,让她们再拔几根金羽毛去换钱。渐渐地,母女们的生活就安定了下来。 有一天,妇人对三位女儿说:“人心都靠不住了,更何况是禽类的心呢?这只金鹅虽然固定让我们拔它的羽毛去卖钱,但是,要是哪一天它突然不来了,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发生问题吗?这次它如果再来,我们把它全身的羽毛都拔光,多换点钱存起来,以后的生活才有保障。” 因此,当这只金鹅再来时,母女四人联手将它全身的羽毛都拔光。 失去羽毛的鹅,浑身光溜溜的,再也无法飞起来,妇人只好把它关在笼子里饲养。 不久,鹅的羽毛又慢慢长了出来,但新长出来的却是一般的白色羽毛,再也不是金黄色的了。 物质不过是帮助我们维持生活而已,若不懂得节制,贪无止尽,不但会让自己自私的行为不断膨胀,也会最终失去真正的快乐和人类应有的和谐。  
    2022年2月24日By Nancy
  • 父母以身作则 给孩子良好的环境
    父母以身作则 给孩子良好的环境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压力大,再一个原因就是教育孩子难。今天来探讨一下教育孩子真的难吗?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不愿学习。”有的说:“我的孩子叛逆。”有的说:“我的孩子爱说谎。” 是啊,遇到这样的孩子,家长们也是苦不堪言的,也都找不到好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通过家庭暴力来解决。结果发现,越打骂孩子,孩子的状态越糟糕。甚至出现孩子抑郁,逃学,离家出走。 作为父母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平等沟通的环境,父仁母慈的环境,理解包容的环境,有学习氛围的环境等等。在一个有着美好品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你还会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吗? 所以,作为家长,你想成就什么样的孩子,取决于家长自己!正人先正己,自己的美好品德是教育孩子的最好办法。 环境能培养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你抱怨孩子迷恋游戏,你问问自己,你玩不玩游戏?你抱怨孩子爱浏览手机,你问问自己有没有手不离机?你抱怨孩子总是与家长顶嘴,你问问自己对父母孝敬吗?…… 当我们要求孩子做这做那的时候,不妨先静下来,看看你的孩子目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孩子难吗?改变我们自己该是最难的。  
    2022年2月24日By 文/紫霄
  • 孩子为什么突然爱插嘴了?
    孩子为什么突然爱插嘴了?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的烦恼,就是自己和别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在旁边转来转去,有时候还会过来故意插嘴打断聊天。对此有些妈妈会结束聊天,有些则会训一句“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而孩子则会委屈地哭起来。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引导他改变呢? (123RF) 孩子为什么爱插嘴? 1、这是一种本能 孩子之所以会去插嘴,是因为把这种做法当成一次普通的谈话。可能是觉得大人的话题很有趣,所以也想参与其中,也可能是自己突然有事,希望爸爸妈妈可以给予帮助等等。 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育全,他们说话做事大多还是遵循着自己的本能,他不知道要等待别人把话说完,所以就自己想说就说了。 2、希望被关注 孩子会在2-3岁的时候,开始变得喜欢插嘴。这个岁数的孩子,自我意识在蓬勃发展,喜欢以自己为中心去探索世界,希望别人可以关注和认同自己。当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为了能让自己被关注,孩子就会用插嘴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 3、缺乏社交礼仪 成年人懂社交礼仪,知道别人聊天,不能随便插嘴。孩子因为小,或者根本没有进行相关引导,不知道插嘴是不礼貌的表现。 另外,平常家长也会被孩子的一些言论逗乐,孩子也可能因此获得一些夸赞,于是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插话也是个好的行为。 如何引导改变呢? 1、及时指出问题 如果发现孩子总喜欢插嘴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及时制止,同时想办法引导纠正。 2、培养规则意识 告诉孩子不能随意插话。家长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知道需要遵守规则,这样他们的教养才会逐渐形成。 要告诉孩子,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确实有话要说可以等别人说完再说,告诉他这是一条需要遵守的规矩。家长可以做个情景模仿,在孩子聊天很开心时突然打断他,他肯定不高兴,趁机告诉他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既不礼貌,也让对方不开心,并跟他讲清正确的做法。 3、树立良好榜样 ...
    2022年2月24日By Nancy
  • 儿童启蒙课本《弟子规》(14)
    儿童启蒙课本《弟子规》(14)
    《弟子规》,是以教导儿童伦理道德及基本礼节为主,内容浅白易懂,押韵顺口,对儿童正确行为的规范具体明确,有助于让孩子养成良好品德。 (图:清玉/看中国) 【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多,不如少;       ...
    2022年2月24日By 文/李毓秀
  • 你分得清什么叫政府  什么叫国家吗?(图)
    你分得清什么叫政府 什么叫国家吗?(图)
    国家是你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它已经有了几千年。政府只是管理这片土地的那个组织,它根本就不是国家。清政府灭亡了,但是这个国家还在;北洋政府灭亡了,但是这个国家还在。我很爱国,但是我不会爱清政府和北洋政府。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懂呢? 它手握枪炮,你拿个菜刀就算凶器;它左拥右抱,你嫖个妓女就算流氓;它钞票成吨,你摆个摊位就算违法;它豪宅无数,你搭个窝棚还要被强拆 …… 我就不明白,它一个当仆人的,怎么这么牛X ?! 你知道什么叫政府,什么叫国家吗?(看中国制图) 美国《独立宣言》讲的不是群体、国家,甚至没有讲民主,讲的只是三大权利: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三大权利都是个人的权利,不是哪个群体的权力、国家的权力,这样的文化,才能真正使一个国家强大。美国的强大不是军事、经济、国土的强大,是思想的强大。 亡国是个伪命题,国是个不动产,只能亡统治者。古人说国破山河在,庄园烧尽有枯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外夷入侵,走了,国人重整河山。日寇来了,走了,大好河山还在。不过现在这个古人也没料到,空气脏了,水脏了,山河石油、矿产、煤炭 …… 挖空卖了,卖的人带着钱移民外国走了,这真是 “ 国破山河无 ” 啊! 七十年代中学毕业后,国人脑袋都装满了如下内容:李鸿章丧权辱国,义和团保家卫国,蒋介石只会摘桃子,地主个个是周扒皮,旧社会暗无天日。有人评价这种人就是一个中国傻X的标准配置。你要是跟他说:你多看几本书,动点脑子再说话。他立马眼珠一翻:你也是汉奸! 祖国、政府、党派是三个概念: 1、祖国是为民众而存在的。 2、政府,是暂时获得管理权的物业公司,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不是用来爱的,是被人们使用、监督和选举的。 ...
    2022年6月18日By hua02
  • 寓言故事  解铃还须系铃人
    寓言故事 解铃还须系铃人
    很久很久的从前,有个苦恼人,他听说佛能灭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是,正是我自己的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这个人沉吟半晌。他抬起头来,注视着眼前这位觉悟的人。佛陀对他慈悲的微笑:“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是啊,解铃还须系铃人。苦恼与困惑从内心中生起,任何其他人也不可能将它们从你的内心中取出来,求解脱,要靠你自己才行。其实,就是要放淡那些对名利的强烈追求,真正升华自己的心灵。  
    2022年7月14日By Nancy
  • 寓言故事  田鹬和啄木鸟
    寓言故事 田鹬和啄木鸟
    从前,有一条大河,河边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树林,在树林里和河岸边,住着一只啄木鸟和一只田鹬。那时,大地虫蛹丰盛,它俩根本不知什么是饥馑,总是吃得饱饱的,长得脑满肠肥。它们颂扬着大地的恩赐,在养育者身上游来荡去。 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地上的虫蛹越来越稀少了。 (123RF) 这时,住在河边的田鹬对栖息在树上的啄木鸟说:“啄木鸟兄弟,世上许多人都认为这块土地年轻肥沃,妖娆多姿,但是,我看它倒是衰老贫脊,不堪入目。” “田鹬兄弟,”啄木鸟附和道,“好多人认为,这树林生机勃勃,优美动人。但在我看来,它是死气沉沉,徒有其表。” 于是,它俩决定一起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田鹬跳到河边,用嘴啄那柔软的污泥,以证明大地是如何的老朽。啄木鸟用嘴不断地啄那坚硬的树干,试图宣扬树林的极度空虚。 这两只顽固的鸟儿,对歌唱艺术天生地一窍不通。因而,当杜鹃一次又一次地预报大地即将春暖花开,当云雀反覆赞颂树林晨曦复苏的时候,这两只饥饿的哑鸟,仍然满腹牢骚地坚持自己的见解。 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也可能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不过,这个故事的最大长处就是言简意赅。 也许你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因为事实上,它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永远常新的。很久很久以来,忘恩负义的啄木鸟,就对大地坚定不移的高尚品质,唠叨抱怨不已。田鹬对大地丰盛富饶的温柔美德,也喋喋不休地指责。直到今天,它们还在没完没了地埋怨哩! 你们可能会问,故事中有什么可悲和可喜的事情吗?有的!既有可悲的,也有可喜的! 可悲的是,尽管大地如此慷慨,树林如此广阔,但那渺小的嘴巴,一旦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就会开始恶毒地中伤诽谤。 可喜的是,尽管经历了亿万年,大地依然年轻,树林仍然茂盛。如果有谁死亡的话,一定是两只心怀嫉妒的不幸小鸟,而世界上谁也不会再想起它们。 你们现在明白这个故事的中心意思了吗?其实,它并不难理解!  
    2022年7月14日By Nancy
  • 6岁前 别逼孩子做这4件事
    6岁前 别逼孩子做这4件事
    作为父母,都期许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很多家长从孩子还未出生开始,就为他规划出了一条条“康庄大道”。孩子出生后,更多的家长秉承着这样一条信念:不逼孩子,你永远都不知道他有多优秀。 6岁以前,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们,都处于安全感建立和完善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给予太多挫折,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外界的信任、甚至失去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23RF) 很多家长不知道“逼迫”是有限度的,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会适得其反,有些事情是不能逼迫的。 尤其是0-6岁的孩子,别逼他做这4件事,否则影响一生。 1,逼孩子乖巧懂事 逼孩子“懂事”,是一种很“残忍”的教育。当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懂事,似乎就意味着孩子有教养,情商高。但实际上,那个不该在懂事年龄太“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谨慎、小心,看人脸色行事,像个小大人般让人省心,但却总是压抑内心的真实想法。 0-6岁的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样子,有哭的权利、跟父母撒娇的自由、偶尔一两次任性的冲动。 教育学家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多个敏感期,孩子6岁前,会经历自我意识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诅咒敏感期、性别敏感期等。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自私、叛逆、顶嘴,甚至咬人、说脏话等行为,这都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强迫孩子去“懂事”、乖巧,往往会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不但解决不了孩子出现的行为偏差,反而阻碍了孩子正常化发展。 2,逼孩子分享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常常教导他要有礼貌,懂得分享。懂得分享是一种传统美德,但不要强迫6岁前的孩子进行分享,即使被大人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 分享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但孩子如果年龄小,不懂得分享的意义,家长就不能强迫孩子进行分享。 孩子2岁后会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能够区分“我的”和“别人的”含义,拥有了物权意识。 物权敏感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敏感期他们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对2、3岁的孩子来说,分享是很困难的,大人眼中无关紧要的玩具、零食,对孩子而言,是他们安全感的寄托。 所以,3岁前孩子不分享,家长千万不要逼迫。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逐渐淡薄,再通过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会自然地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3,逼孩子不许哭 ...
    2022年7月14日By Nancy
  • 儿童启蒙课本《弟子规》(13)
    儿童启蒙课本《弟子规》(13)
    《弟子规》,是以教导儿童伦理道德及基本礼节为主,内容浅白易懂,押韵顺口,对儿童正确行为的规范具体明确,有助于让孩子养成良好品德。 (图:清玉/看中国) 【原文】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
    2022年7月14日By 文/李毓秀
  • 家长在培养孩子思维力方面的3个方法  (图)
    家长在培养孩子思维力方面的3个方法 (图)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 “ 十字诀 ”。这 “ 十字诀 ” 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图片来源:Pixabay) “ 假 ”:就是以 “ 假如 …… ...
    2022年4月13日By 来源:积极家庭教育分享
  • 寓言故事  最好的裁缝
    寓言故事 最好的裁缝
    在伦敦的同一条街上,住着三个裁缝。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橱窗里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伦敦最好的裁缝。 另一个看到了,在同一天也挂出了一块招牌。招牌上用大写字母写着:英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看了后,思考了很久。几天之后,他也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本街最好的裁缝。 夸夸其谈的互相攀比,不如从眼前实实在在地做起。赢得信任的基础在于朴实而真心的承诺。  
    2021年6月24日By Nancy
  • 寓言故事  人活一辈子
    寓言故事 人活一辈子
    人活一辈子,仔细想想,只有婴儿和老人活得最本真。婴儿刚生下来,还不会争、不会论、不会抢、不会夺,而老人已经和别人争过、论过、抢过和夺过了,现在他不得不躺在病榻上,身体破败得像一床棉絮,掐着手指数日子,生命进入了倒计时:“要什么荣华富贵,要什么功名利禄呢?只要让我活着就好!”是啊,临去之人,其言也善。可是,为什么年轻时我们不会明白、不会生活、不会将最宝贝的光阴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只会较劲、杯弓蛇影、无限矫情?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谈禅论道,高僧听了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里,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还是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来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 (123RF)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 “气也没办法啊!” 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高僧笑道:“你还知道值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恨。”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道:“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我们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样,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光阴如此短暂,生活中一些无聊小事,又哪里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生气呢?相信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为琐事生气的经历,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你在这件事上赢了某个人,保不齐会在另一件事上输给他。输输赢赢,赢赢输输。当你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你和普天下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才无愧于自己美好的生命。真的,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总把“就争这口气”挂在嘴边。真正有水平的人会把这口气咽下去,因为气都是争来的,你不争就没气,只有没气你才会做好事情,也只有没气你才会健康地活着。好生气的人很难不生病。  
    2021年6月24日By Nancy
  • 家有2个娃 老二为啥更聪明?
    家有2个娃 老二为啥更聪明?
    你有观察到吗?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中,老二总是要比老大聪明。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专业人士举出了3大原因,这3个原因里有无奈也有真实。 一、妈妈的生育经验不同 大多数孕妇在第一次怀孕分娩的时候,对于怀孕方面的相关知识完全是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或是养育孩子。由于在这方面的经验欠缺,这些孕妇只能从安全方面入手,除了小心翼翼地保护身体之外,对于孩子的一些细节做到谨小慎微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123RF) 可是当二孩来临之后,这些孕妇已经有了相关经验,并且有了一些应对突发状况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二孩的营养问题、教育问题以及性格问题都可以在早期得到锻炼和纠正,甚至在没有事的时候,孕妇还能够与二孩进行长时间的互动,让二孩可以更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二孩的年龄逐渐增长,他们的智力发育要比老大快不少。 二、妈妈对老大和老二照顾不同 在照顾孩子的过程当中,老大的饮食以及起居通常都是按照医生的指导或建议去进行的,或者是老一辈人传授的经验。这种做法虽然特别完善,但也让老大失去了不少自理的能力。虽然孩子比较小,但锻炼自理能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二孩来临之后,家长们总是会找各种办法给自己偷懒,可这在无形当中却也锻炼了二孩的自理能力。不论从饮食方面还是从生活起居方面,二孩小的时候就能够接触到多渠道的生活方式,所以二孩的性格也要比老大强上一些,身体的免疫力、抵抗力以及遇到突发事情时的应对能力,都要比老大好很多。 三、老大和老二的生活环境不同 在照顾老大的过程当中,孕妇们通常提起120%的警惕性,为的就是不在照顾孩子这件事情上犯下任何错误。只要老大一哭一闹,家长们马上就会围在身边嘘寒问暖,时间一长就会给老大养成一种依赖他人的习惯。当这种习惯养成之后,老大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行为时,就会用哭喊来解决问题。 养育老二的时候这些问题对家长来说已经是小事情了,家长也明白短时间的哭喊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这就逐渐让老二懂得了,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自己进行处理,家长不会在自己哭闹的时候给予自己太多的帮助。 小孩子的思维方式是比较直观的,当他发现一种行为无法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时,他就会切换到另一个模式当中与你沟通。 当二孩逐渐找到了一种和父母能够平和沟通并且对自己有利的方式之后,二孩就会用这种方式,并且让父母对自己的爱更多一些。长时间下来,二孩在这种环境里就可以变得更加聪明一些。 结语 其实,只要两个孩子都是健康的,老大和老二在智商方面其实差别并不大。如何让两个孩子的行为习惯都变得更加理想,主要就看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有一些父母从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灌输一些原则方面或道理方面的事情,但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对于这些东西无法完全消化和理解。 而有些家长则会引导着孩子去探索,让孩子自己研究一个事情或一个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 比如,有一位家长分享说,自己家的老二在家里涮火锅的时候总想要把手伸进去试一下,但是他每次伸手都会被家长们阻拦下来。这位妈妈就把浸泡在火锅里的筷子拿出来,然后快速的戳一下孩子的手指,让余温去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疼痛感。 ...
    2021年6月23日By Nancy
« 1 … 10 11 12 13 14 … 31 »

最新文章

  • 习栽培的接班人出事 反习派发力瓦解习权力结构
  • 军队四十年刮骨难疗的重症(1)
  • 法国政坛各党派有何变化 / 立法选举一年之后
  • 法国将在明年初正式实施摩托车年检规定
  • 巴黎公布街道交通规范 / 缓和交通紧张关系
  • 马克龙宣布多项学校改革承诺 / 希望调整学生假期安排
  • 希腊新民主党赢得第二轮国会大选
  • 军中生变 俄国正副指挥官下落不明
  • 王毅搞分化自曝其短 用心浅薄有失国格 (图)
  • 传习近平到苏州 市民不得开火做饭 装甲车上阵 (组图)
  • 中国第一代农民工没钱退休养老 调查报导遭封杀 (图)
  • 不能假装看不到 (图)
  • 上海一小区居民与警冲突致多人受伤或被捕 (组图/视频)
  • “去风险”成共识 欧盟峰会确立对华政策
  • 出土时仍闪闪发光 德国发现3千年前青铜剑
  • 租太阳能发电系统 在德国渐受欢迎
  • 西班牙重新成为美国最大橄榄油供应国
  • 德国通过移民改革法案 技术移民更容易
  • 首相桑切斯访基辅 西班牙接任轮值主席国
  • 四川乐山大佛被卖17亿元
global news network
全球新闻网
rfi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 Vos publicités sur le journal

  • Journal chinois en france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纸 Abonnement

  • Privacy Policy

Kan Zhong Guo (Regards sur la Chine)    19 Avenue d'Italie 75013 Paris, France   Tel.: 01 45 86 01 35  Fax: 01 45 86 06 34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02-2025 kanzhongguo.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