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被合称“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发扬光大的标志性建筑。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123RF) 小雁塔的名字由来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的历史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保留先有的格局。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获钦赐度牒,到荐福寺,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 小雁塔原有15层,高约45米。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高约43.4米。 小雁塔的建筑特点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塔身为四方形,青砖砌成的小雁塔的基座为砖方台,塔基座南北各开有一券门,青石门相,券门下为青石踏步。石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底层北券门外紧靠塔体的砖砌门楼,系清代增建。 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 小雁塔的塔身单壁中空,塔壁不设柱额,空筒式的内部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塔身上为叠涩挑檐,塔身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层檐下砌斜角牙砖。每层南北各辟券门,以起到采光透气的作用。 文物遗存 荐福寺是长安三大译场(古代翻译佛教经籍的机构)之一,更加奠定了小雁塔的宗教地位和历史文化内涵。 唐代石佛 无头石刻佛像是在小雁塔脚下出土的最大一尊唐代石佛像,高1.8米(含底座),体宽70厘米,石佛出土时残缺无头,身穿袈裟,双手处断裂,呈立状站在莲花座上。 金代铁钟 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钟高3.55米,重约8000公斤。 这口钟当时悬于渭河边的武功崇教寺内,因渭河发水,河床改道,寺院被水冲毁,大钟沉于河滩。 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内小雁塔旁的钟楼内。 每天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作诗曰:“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公有领域) ...几颗树种被鸟儿吃进肚子,又随着粪便落向大地。 有的种子落在花园里,长成大树,开出满树花朵,引得蝶飞蜂舞,人人赞赏;有的种子落在田野里,生根发芽,为人们结出累累硕果;有的种子落在路旁,渐渐撑开一片绿荫,为大家挡住炙热的阳光。 (123RF) 有一颗种子落在悬崖的石缝里。这里缺肥少水,阳光几乎照不到,条件艰苦极了。但种子没有气馁,拼尽九牛二虎之力扎下了根。虽然枝叶长得慢,但它没有绝望,一直努力地生长。 有一天,飞来一只鸟,和悬崖上的树聊了好久。听说其它树可以为人们做了那么多事,这棵树不禁伤心和自卑起来。 时间一点点过去,悬崖上的树虽然不开心,但并未放弃生长。有一天,刮起了大风,一个来登山的人不小心失足落下悬崖,正好被这棵树接住,得救了。当这个被救的人带着家人到山下仰望这棵树,向它表示感谢时,树对自己说:“原来我也是可以帮助别人的。”狼跟狐狸说道:“老弟,我前天让小刺猬骗了,以后你碰见它,千万别轻信它的话呀!” 狐狸问:“它怎么骗你的?” (123RF) 狼说道:“前天我追赶一只小鹿,追着追着,来到一个岔路口,因为不知小鹿跑往哪个方向,就问在路口玩耍的小刺猬。它指着左边的山路告诉我,小鹿向左边跑走了。我信了它的话在左边的路上追了半天也没看见小鹿的影子。小鹿一定是从右边的山路逃走的,小刺猬骗了我,放走了小鹿!” 狐狸气愤地说:“我也被这小坏蛋骗过!”狼好奇地问:“你的脑瓜这么聪明,还能上小刺猬的当?” 狐狸回忆说:“跟你受骗的情形相似。那天,我向它打听去小鸡家怎么走,明明是向东,它偏偏告诉我向西。害得我走了好多冤枉路,等我明白过来,返身找到小鸡的家时,小鸡早已得到信儿躲起来了。” “这个小坏蛋,以后再碰见它,非狠狠教训它一顿不可!”狼挥了挥利爪说。“绝不能轻饶了这个满嘴谎言的小刺猬!”狐狸咬牙切齿地说。 狼和狐狸的谈话让一只花喜鹊听到了,它落在树枝上喳喳地说道:“说实话、讲诚信一定要弄清对象,如果对坏蛋诚实,就会让动物遭殃!小刺猬做得很好。” “这个小坏蛋骗了我们,你还说它好?你一定也是个坏蛋!”狼和狐狸张牙舞爪地冲花喜鹊说道。 花喜鹊平静地说:“坏蛋嘴里的坏蛋一定不是坏蛋。在你们这些真正的大坏蛋眼里,小刺猬是个满嘴谎言的小坏蛋;可在我们眼里,它却是个诚实、善良、又仗义的小英雄!”【解释】: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处事顺乎自然,做事能胜任愉快,从容不迫。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 地矣。” 梁惠王有位厨子,名叫庖丁,他替梁惠王杀牛的时候,只要用手一触,轻握着刀,膝一靠,就能听到皮和骨头分离的声音。 有一回,梁惠君亲眼看到了,不由得赞叹地问:“真妙啊!你是怎么办到的?” 庖丁就说:“那是因为用刀的道理,我已经明白得很透彻了!我刚开始学杀牛的时候,眼睛所看的就是这整头牛,不知如何下手。经过了三年,我才有所领略,眼睛不再看到整头牛了,我看到的只有它的筋骨结构了。到了现在,我已可以靠着感觉,而不用目视,就能知道这牛身骨骼的组织,灵活地动刀了。” 庖丁接着又说:“牛的骨头关节处是有间隙的,而我的刀磨得非常锋利。用我这薄薄的刀切往关节间的空隙处,可以说是绰绰有余,是非常轻松的事。所以尽管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杀过几千头牛,却仍然像新的一样,一点损伤都没有啊!” 后来就从这个故事演变成成语“游刃有余”,用来比喻经验丰富、做事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然而,要当状元,除了靠实力,还需要运气和机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下面就来看6个不可思议的状元故事。 明代绘画中描绘的殿试(公有领域) 鸭蛋状元 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黄士俊,家里很穷。34岁时,想进京赶考,找岳父去借路费。岳父见他衣衫褴褛,连客厅都没让他进,只给了他两个鸭蛋。岳父家的仆人可怜他,偷偷给了他一点钱。没想到,这个黄士俊竟然高中状元。 后来他以“鸭蛋”为题,写了一首鸭蛋诗,送给岳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都在变化之中。穷人可能变成富人,乞丐也可能变成状元。 抓阄状元 崇祯皇帝即位后,求贤若渴。崇祯元年,即开科取士。殿试后,阅卷大臣精心挑选了前36名的卷子,呈给崇祯审定。 崇祯担心凭自己的眼力不能选出贤才,于是焚香祷告上天,请求赐给真才。然后将这36名进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阄儿,放入罐内,再用金筷子去夹。结果夹了三次,都是刘若宰,因此就定刘若宰为状元。 候补状元 广东番禺人梁于渭,扬言自己一定能夺魁,结果只考了个二甲112名。回家后觉得脸上无光,便在自家大门和灯笼上都写上“候补状元及第”字样,自称“候补状元”。 扬名状元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他仅得了第四名,第一名被鲁铎夺去了。 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一举夺魁,连明孝宗也对他的文章赞不绝口:“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超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这时的第二名孙清便对他不服气,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时却心悦诚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得康海名扬天下。 侥幸状元 毕沅中状元前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班。 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于4月26日举行的殿试。 储、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明天的殿试,便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俩代劳吧。”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有佛教“六和敬”之义,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区的月轮山南坡,是一座砖木混筑的楼阁式塔。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该塔因其旁边原有六和寺而得名。 六和塔高59.9米,占地890平方米,庄严而又雄伟,远望有拔地参天之势,为杭州古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它代表着南宋时期的建筑科技与艺术水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实物资料。 浙江杭州六和塔(123RF) 六和塔历史 北宋开宝三年,吴越王钱弘俶听从延寿、赞宁两禅师建议,在自己的南果园建九级高塔以镇江潮,取佛教六种规约,命塔为“六和塔”。 初建时高达九层,六和塔通高50余丈。塔身外侧装有塔灯,因而可以作为钱塘江夜航船只的航标。 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因方腊起义几乎全毁。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改六和寺为开化寺,亦用寺院之名而名开化寺塔。二十三年(1153年)新塔在原址重建,重建工程由南宋礼部、临安府和转运司共同主持。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智昙禅师重修,改九层塔为七层塔。 隆兴元年(1163年),重建六和塔,共七层。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倭寇入侵杭州,六和塔被倭寇纵火,塔外的木质结构几乎全毁。 万历年间(1573—1620年)对六和塔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朝重臣李卫再对六和塔作大规模整修,历时两年完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南巡来杭州登塔游览,七层各题匾额,并题诗联。一至七层依次题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扶盖”、“六鳌负戴”和“七宝庄严”。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塔遭兵侵,外廓木廊损坏严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再作大规模修缮,重建十三层木檐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塔外木构檐廊13层,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并且宋代时建造的塔身得到了保留。 ...【解释】:原作“以容取人”,指单纯以容貌的美丑作为认识、评断或任用人才的标准。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没有仁德,而且十分懒惰,白天睡大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参与作乱,被杀死。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长得体态不雅,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最后的晚餐》是由列奥纳多•达•芬奇于米兰的恩宠圣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饭厅的墙上所绘制的。1980年,《最后的晚餐》与恩宠圣母教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壁画取材自基督教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士兵逮捕殉道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的情景。 《最后的晚餐》(公有领域) 耶稣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的瞬间。 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左边第五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而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和周围紧张的十二门徒形成鲜明地对比。 这幅名闻全球的经典画作,目前放置于梵蒂冈的博物馆内。 为什么《最后的晚餐》会如此有名呢?首先,达•芬奇通过巧妙地布局,使得饭厅和画面上的厅堂建筑融合在一起,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有人认为,这幅画放大10倍后,更能看出鉴倪。 大家都知道犹大是叛徒,这幅画也充分表现出这一点,放大后看犹大和耶稣的手,同时伸向一个盘子 ,这也应验了耶稣的暗示:“同我蘸手在一个盘子里的人,就是那出卖我的人。”而且犹大的右手还紧抓着自己的钱袋。 据说达•芬奇在绘作此画时,所有人的面孔皆已设想好,惟有加略人犹大未想好。 当教堂神父来询问达•芬奇画作的进度时,与其谈到人物面孔的问题,恰好该神父对其主教有点微词,听闻达•芬奇欲用主教之脸当作犹大的脸孔,连声同意,并开怀大笑。 关于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荷兰雕塑家、作家约翰•纽霍夫(Jacob van Meurs)在1665年出版的游记中, 所绘的大报恩寺。(公有领域) 大报恩寺原址为南朝时期的长干寺,其中著名的琉璃塔修建于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原塔于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如今的大报恩寺塔是近年重建的新塔。 按明代官方史料,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正式名字为“第一塔”,通体用琉璃烧制。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南方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的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 大报恩寺塔的由来 大报恩寺院地处古长干里。东吴赤乌年间,康僧会诚心求佛,佛之舍利应祈而至。吴王孙权大为叹服,置建初寺及阿育王塔。这是江南塔寺之始,后被吴末帝孙皓毁废,不久恢复。 西晋太康年,僧人刘萨诃于长干里又掘得舍利,复建长干寺。东晋咸安年间,晋简文帝敕长干造三级塔。南梁大同年间,梁武帝诏修长干塔。南唐时废。北宋天禧年间,改名为天禧寺。 明朝洪武时,庙宇毁坏。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曾下令工部修缮天禧寺。不久,无籍僧人放火焚寺,寸木不存。工部侍郎黄立恭奏请募众财略为修葺。永乐十年(1412年),敕工部重建。据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重修报恩寺敕》和朱棣亲述,为报父皇朱元璋和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的父母之恩重修此寺。 大报恩寺塔的建筑特点 在1412年到1431年期间兴建的寺院规模庞大,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 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 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历时19年,耗银250万两,征调工役10多万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春三月,重建天禧寺将成,朱棣赐名大报恩寺,亲制碑文。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费用计钱粮银248万余两、金钱百万,工期长达19年,由时任南京守备的航海家郑和督造,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的长江上也可望见。 ...【解释】:予:我。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比喻对他人任意取求,需索无度。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春秋初,又贫又弱的申国被楚国攻灭,国君申侯被楚文王留在楚国当大夫。 申侯此人很贪婪,又善于谄媚,楚文王对他很宠信。凡是申侯要的东西,楚文王总是满足他。 后来,楚文王生了重病,在临终之际,楚文王给了申侯一块玉璧,叫他离开楚国,并对他说:“只有我对你最了解了。你平日一心谋求私利却从不满足,我这个君王也从不拒绝你的请求,直到现在,我也不怪你了。但是将来的君王会对你有一定的要求,你一定拒绝不掉甚至获罪,所以我希望在我死后,你一定要快离开楚国,切记也不要去小国,因为他们容不下你啊!” 申侯知道不离开楚国不行,接受了玉璧后,就前往郑国。由于他能说会道,郑励公就让他当了大夫,对他也很信赖。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予取予求”。在甘肃省张掖市的西北处,存在一座古城的遗址,由于它位于黑水边、因为黑水而盛而衰,当地民间遂称之为“黑水国”或“老甘州”。传说中,黑水国是匈奴人修建的城市,曾经有一支名为“黑匈”的匈奴部落生活在那儿。 虽然正史中均没有关于黑水国的相关记载,民间却一直流传着它的各种传说。现有资料显示,黑水国古城遗址分成了南北两城,彼此距离大约为3公里。目前仅存的城墙经考究,多为明代所建造。 黑水国遗址(公有领域) 1938年,中华民国政府曾在那边修筑公路,并挖掘出了大量的古迹。当时光是挖掘出来的砖块就能够铺排十余公里的道路。 那里还在同一时间发现过大量的中原灶具及奇怪的古人遗骸,那些胫骨经过测量,令人惊讶地发现其长度居然远超于一般人。因此,当地人称之为“长人骨”。 经探查所记录的资料还显示,城内建筑遗址除了挖出砖块,还发现了绘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具有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的故事情节的壁画。 担任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长达34年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考察之后,发现了上头有草隶字的古砖,他随后亦写下一首记录诗: 沙草迷离黑水边, 何王建国史无传。 中原灶具长人骨, 大吉铭文草隶砖。 民间传说黑水国在很久之前曾经爆发大洪水,致使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变成了一片汪洋。幸好大禹后来前往治水,黑水归道,才又化为一片水草丰沛的草原,人们也得以在那边创建一个被称为黑水国的国家。 当岁月匆匆,时间来到隋代,黑水国的最后一任王是一个贪财好色、欺压百姓的暴君。他为了填补私欲,到处抢夺掳掠,侵吞邻国的土地财产,搞得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 隋朝知道黑水国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了威胁,决定派出大将韩世龙去制止,以防未来爆发战事。韩世龙一开始先是苦心力劝黑水国国王应改邪归正,安分守己,好好善待自己的人民。 作恶多端的黑水国国王自然是听不进劝说,但他也自知黑水国是难敌隋朝大军的。 于是,他“灵机一动”,遂生出了一个阴险诡计。这个暴君决定先带领忠于自己的人撤离黑水城,等到隋军被骗入黑水城后,渐渐放松了警戒心之后,他再率兵伺机偷袭。这个黑水国暴君认为自己这个计谋设想得极好,届时铁定能打得隋军落花流水。 其实,这个暴君的阴谋确实短暂迷惑了韩世龙将军。不过,冥冥之中有神灵护佑。韩将军在进城之后,虽然受到黑水国百姓的夹道迎接,却也让他疑窦丛生,满怀戒备。 忽然之间,他听见城中有人在大声吆喝“枣梨、桃梨”。众人定睛一看,方知是一位卖水果的老道。有人想去买老道在贩卖的枣、梨等果子,但偏偏老道又将水果的价格订得极高,致使没有人愿意当傻子去付钱买水果。然而,老道又一个劲儿地不断地吆喝着“枣梨、桃梨……”,让喊声响遍了全城。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河南省登封市嵩岳寺塔(Siyuwj/ Wikipedia/CC BY-SA 4.0) 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内,为北魏时期佛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嵩岳寺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境内现存可考的最早的塔。 嵩岳寺塔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建筑技术方面,都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嵩岳寺塔的历史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 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改名闲居寺。同年,寺内建成一座塔,即为现今的嵩岳寺塔。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闲居寺改名嵩岳寺,嵩岳寺塔亦由此得名。 唐代嵩岳寺塔的塔顶重修。唐代之后,嵩岳寺的佛教活动逐渐被转移至少林寺等其它寺庙,嵩岳寺逐渐荒废,至今仅存嵩岳寺塔和寺庙的山门。 嵩岳寺塔的建筑特色 嵩岳寺塔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中文名为窣堵坡,是古印度供奉舍利的坟冢)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被誉为中国密檐式塔的鼻祖,在佛塔的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柔合圆润,饱满韧健。 嵩岳寺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该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响,塔身各部做“宝箧印经塔”(阿育王塔)式样,并做出火焰形尖拱等,明显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 嵩岳寺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型制而闻名,而且还以其优美的体形轮廓而著称于世。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 塔虽高大挺拔,但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塔砖小而且簿,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露侵蚀而依然坚固不坏。 ...【解释】: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六》。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15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王孙贾的母亲很爱他,每当王孙贾入朝,母亲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门口等他回来。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仓惶出逃到了营城。 这天王孙贾没有在齐王身边,听说齐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寻,没有找到齐王,只得回家了。 他母亲见了,问他:“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说:“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他母亲非常生气,说:“你每天回来晚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等你。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后,很惭愧,马上离家去打听齐王下落。 “倚闾而望”比喻长辈对子女的盼望和爱护。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遭遇过许多苦难与危险,而处境最艰难的一次就是“陈蔡之厄”。在围困之地,孔子为了重振弟子们的信心,坚守自己的信仰,进行了著名的“三问”。 据《孔子家语》记载,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拜见楚昭王,途经陈国和蔡国。 孔子带着徒弟们周游列国时,遭遇过许多苦难与危险。 (图:Mimi Zhu/看中国) 陈、蔡两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所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问题,如果被楚国任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派兵阻拦孔子。 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天,也无法和外边取得联系,连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跟随他的人都病倒了。这时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讲授学问,用琴瑟伴奏不停地唱歌。 孔子找来子路问道:“《诗经》说:‘不是野牛不是虎,却都来到荒野上。’我的道难道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啊?” 子路压着怒气,不高兴地回答说:“君子是不会被什么东西困扰的。想来老师的仁德还不够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想来老师的智慧还不够吧,人们不愿推行我们的主张。而且我从前就听老师讲过:‘做善事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做坏事的人上天会降祸于他。’如今老师您积累德行,心怀仁义,推行您的主张已经很长时间了,怎么处境如此困穷呢?” 孔子说:“子路啊,你还不懂得啊!我来告诉你。你以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人相信?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被饿死在首阳山上;你以为有智慧的人一定会被任用?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你以为忠心的人必定会有好报?那么关龙逢就不会被杀;你以为忠言劝谏一定会被采纳?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迫自杀。遇不遇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贤还是不贤,是才能的事。君子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而时运不济的人多了,何只是我孔丘呢! 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如何做在于自身,是生是死在于命。因而晋国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困顿曹卫之时;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困顿于会稽之时。所以说居于下位而无所忧虑的人,是思虑不远;安身处世总想安逸的人,是志向不大。怎能知道他的终始呢?” 子路出去了,孔子叫来子贡,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您的道实在博大,因此天下容不下您,您何不把您的道降低一些呢?” 孔子说:“子贡啊,好的农夫会种庄稼,不一定会收获;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东西,不一定能顺遂每个人的意愿;君子能培养他的道德学问,创立政治主张,别人不一定能采纳。现在不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而要求别人能采纳,子贡啊,这说明你的志向不远大,思想不深远啊!” 子贡出去以后,颜回进来了,孔子又问了颜回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的道太广大了,天下也容不下。虽然如此,您还是竭力推行。 世人不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您何必为此忧虑呢?不被采纳才看出您是君子。” 孔子听了高兴地感叹说:“的确如此,颜家的孩子!如果你是个主政者,我愿意在你的手下任职。”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2019年9月的佛宫释迦塔,2层及以上禁止游客进入,外部结构肉眼观察 已有明显的倾斜。(Charlie fong/Wikipedia/CC BY-SA 4.0)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释迦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无钉无铆。建于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高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佛宫释迦塔历史 释迦塔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1056年)建成,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辽道宗赐名为“释迦塔”。 金明昌四年(1193年),释迦塔开始增修,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1195年)增修完毕。 在金代和元代时,应县木塔位于一座名为宝宫禅寺的寺庙当中。元顺帝时期,应县附近曾连续7天有强烈地震,但并未对木塔造成严重损坏。明朝时,宝宫禅寺在地方志中的名称变成了佛宫寺,木塔也因此得名为佛宫寺释迦塔。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对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号称率五万人进犯明朝边境。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朱厚照御驾亲征,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 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 明武宗题字匾额“天下奇观”。(Gisling/Wikipedia/CC ...【解释】:意思是往手上吐唾沫,很容易。比喻极容易得到。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瓒传》。 唐朝贞观年间,高句丽大臣渊盖苏文杀死了唐朝所册封的国王高建武,唐太宗想以此为理由亲自去征讨高句丽,此事遭到了大臣褚遂良的反对,说:“出征万一不胜,势必再兴兵;再兴兵,则士兵怨恨;队伍情绪不稳,则胜败难料了。” 虽然褚遂良认为不能这样做,但尚书李绩却十分赞成,许多大臣也力主出兵。 褚遂良看了,就正式上书规劝:“请让我用身体来作个比方:京城,相当于人的心腹;四方边境,相当于人的手足。只要派遣两三个勇敢老练的将领,带领精锐士兵十万人,唾手便可取得高句丽。” 太宗锐意荡平辽东,不理会褚遂良的劝谏。他说:“我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舍去根本而追逐末端,舍弃高处去取得下方,抛下近的而去追求远的,这三者都不吉祥。讨伐高句丽正是这样。那里的人正伸长脖盼望被救,这正是高句丽的灭亡之时了。” 后来,太宗亲自率领三军进攻,很快平息了高句丽的内乱。几百年前,欧洲人成了钟表的创始人,他们凭藉这种奇异的机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成为第一个进入紫禁城的西方人。在利玛窦的四十多件贡品中,最让万历帝感兴趣的就是大小两座自鸣钟。 左:彩漆嵌铜活鼓字盘钟;右: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北京故宫博物院) 钟表传入中国后不久,中国人也开始尝试制造。清宫制作钟表大约始于顺治时期。18世纪初,大量由英国制造的机械动力定时器输入中国。 中国的机械制钟业在清朝康熙年间发达起来。康熙曾多次传谕广东地方官员,招募有特殊技艺的西洋人到宫中服务,其中许多是精通钟表制造者。不但如此,广东地方官员还把广东当地擅做珐琅、钟表的艺人也送到宫中,从而保证了宫中钟表制作的高水平,当时康熙讲过:“近来大内(宫廷内)做的比西洋钟表强多了。” 雍正和乾隆时期,社会稳定、国库充裕,这一时期清宫的钟表制造工艺是前所未有的发达,产量之丰、制作之精,足以和当时欧洲钟表中的精品相媲美。 负责清宫钟表制作的机构是下设在养心殿造办处的做钟处。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皇太后七旬庆典时,康熙帝特地进献了一架“万仙庆寿自鸣钟”,是由自鸣钟处下属的作坊制造的。 做钟处是脱胎于那时的自鸣钟处,至乾隆时期做钟处成为专门的机构,并达到了鼎盛。当时做钟处的从业人员有一百多人,所制作的钟表数量、质量都是其它朝代无法企及的。 尽管嘉庆以后钟表制作越来越少,但这一机构一直作为宫中十分重要的工艺制作延续了下来,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做钟处的使命才宣告结束。 做钟处人员主要有外国传教士、外募匠役和做钟太监。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遵皇帝旨意制造各种计时器以满足宫中需要。 一般先由皇帝提出基本意向和具体要求,或由内务府大臣依据成例奏请,工匠据此进行设计,批准后照样制作。 做钟处所做的御制钟种类很多,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御制钟大都是乾隆时期制造的,多以木结构为主体,所用木料主要是珍贵的紫檀木。 有的好像是宫殿建筑的缩微,钟盘也很有特色,多有“乾隆年制”款。清宫做钟处的御制钟在工艺和技术上足以与当时西洋的钟表相媲美,且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到之处。它是以传教士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皇帝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清宫融合后制作出的。 御制钟不但受到皇帝的喜爱,同时也为后妃所热衷的陈设品,因此赏赐后妃钟表是常有的事。清代后妃生前拥有的钟表数量相当可观,如:乾隆皇帝的一个妃子就有钟三架、大小表十支、冠架表一个;嘉庆皇帝的一个贵妃拥有钟九架、戒指表一只、表二十七支。 中国御制钟是人类钟表史上巅峰时期的辉煌之作,尤其熟练掌握制钟技术的西洋传教士东来后,使中国制作的钟表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与西方并驾齐驱。 中国御制钟大多设计独特、造型别致、制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往往集雕刻、镶嵌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钟表自传入中国后就成为东西方之间相互了解的媒介,它已经不单单是实用的计时工具,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其光彩夺目的表象背后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是中国御制钟真正的价值所在之处。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Zhangzhugang/Wikipedia/CC BY-SA 3.0) 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的崇圣寺内,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是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天龙寺的原型。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人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高16层,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833~840年),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 南北小塔均为10层,高42.17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大理崇圣寺三塔建塔的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 崇圣寺三塔的历史 崇圣寺始建于南诏蒙劝丰佑统治时期(823~859年),在大理国时期扩建,规模宏大,被称为“佛都”。大理国的22代国王中,就先后有9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 崇圣寺曾有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铜像、元代高僧圆护大师书写的“证道歌碑”及“佛都匾”、明代的“三圣金像”。崇圣寺经明清战争、清军围剿云南回族起义、文化大革命等战火及人为的破坏,五大重器只剩下三塔。 据《南诏野史》、《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间,11400尊佛像,铜40590斤,工钱708000余银两,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金箔43514斤,有“三阁、七楼、九殿及百厦”的宏大规模,令人赞叹。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保存的五大重器尚在。 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 据徐霞客的记载,寺中的建极大钟(871年造),高超过3.3米,厚度接近33厘米,音律宏亮,80里远的地方还能听到钟声。 ...【解释】:郢(yǐng):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yuè):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战国时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写信的时候已是深夜,但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之后被治理得还真不错。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写信人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一场富有文化、热闹喜庆、美酒飘香的婚礼是人们一生中最重要、最幸福的时刻。 自古以来,以酒为纳采之礼,以酒为陪嫁之物,是中华民族男婚女嫁的习俗之一。而婚礼上,新人喝“交杯酒”更是重要的仪式,预示着今后夫妻二人要风雨同舟、携手共度,因此喜酒对人生具有特殊意义。 一对新人结婚。(Adobe Stock) 交杯酒是古代男女结婚礼仪中非常重要的压轴仪式,传承至今,仍然在不断发展变化。新郎和新娘碰杯喝下幸福满满的交杯酒,表示从此融为一体,彼此恩爱,携手到老;同时也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 交杯酒在古代叫“合卺(jǐn)酒”、“合欢酒”。“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 据说,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其意表示一对新人天生一体,夫妻间享有相同的地位,互敬互爱,白头偕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喝交杯酒的形式和酒具也在发展、丰富和进步。 交杯酒源自西周的合卺礼 结婚要喝交杯酒的习俗还要追溯到西周时期,不过当时是叫做“合卺”。据《礼记•昏羲》载:卺是一种用瓢做成的酒器。 合卺是将一只卺一分为二,再以线连柄,新郎新娘各执装满酒的卺一饮而尽,寓意着婚后两人将为一体。据说夫妻二人喝了卺中酒,就意味着今后两人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合卺礼是何时变成交杯礼了呢? 交杯二字,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北宋学者王得臣的《尘史•风俗》,“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釆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可见宋朝时,民间已经较为流行交杯礼了。 新婚夫妇先各饮一口,然后把这两盅酒混合后再分为两盅,寓意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让新郎新娘喝完,接着向门外大把地撒喜糖,让外面的人争抢。 现代人的交杯礼是怎样的? 民国以后,交杯酒仪式更为喜庆,用彩绸把两只酒杯连在一起,男女相互唤名,各饮一杯,象征自此夫妻相通连成一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随着时代在变,婚礼仪式越来越西方化,喝交杯酒的仪式,不再是进入洞房后的压轴戏,而是前置到了婚礼场上,当着父母及亲朋好友的面举行,虽然弱化了交杯酒的本来寓意,但极大地丰富了婚礼的喜庆氛围,大喜而普天同庆、同乐。 其实,无论用的酒具是什么,无论是在古代的洞房还是现代的婚礼上,表达的寓意却是相同的,新婚共饮交杯酒,永结同心、百年好合。 ...
最新文章
- 习栽培的接班人出事 反习派发力瓦解习权力结构
- 军队四十年刮骨难疗的重症(1)
- 法国政坛各党派有何变化 / 立法选举一年之后
- 法国将在明年初正式实施摩托车年检规定
- 巴黎公布街道交通规范 / 缓和交通紧张关系
- 马克龙宣布多项学校改革承诺 / 希望调整学生假期安排
- 希腊新民主党赢得第二轮国会大选
- 军中生变 俄国正副指挥官下落不明
- 王毅搞分化自曝其短 用心浅薄有失国格 (图)
- 传习近平到苏州 市民不得开火做饭 装甲车上阵 (组图)
- 中国第一代农民工没钱退休养老 调查报导遭封杀 (图)
- 不能假装看不到 (图)
- 上海一小区居民与警冲突致多人受伤或被捕 (组图/视频)
- “去风险”成共识 欧盟峰会确立对华政策
- 出土时仍闪闪发光 德国发现3千年前青铜剑
- 租太阳能发电系统 在德国渐受欢迎
- 西班牙重新成为美国最大橄榄油供应国
- 德国通过移民改革法案 技术移民更容易
- 首相桑切斯访基辅 西班牙接任轮值主席国
- 四川乐山大佛被卖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