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开封开宝寺铁塔(123RF) 河南开封开宝寺铁塔位于开封市北门大街铁塔公园的东半部,又称“开宝寺琉璃塔”、“佑国寺塔”,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最高的一座琉璃砖塔,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铁塔高55.88米,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酷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 开封铁塔的历史 开宝寺原名佑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十年(559年),初名“独居寺”。唐开元年间改名“封禅寺”。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改名“开宝寺”。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寺内开始修建了一座木塔:“有金光出相轮,车驾临幸,舍利乃见,因赐名灵感塔”,是宋太宗用来供奉吴越国进贡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 木塔由吴越国名匠喻浩设计建造,八角形的塔身,共13层,高120余米。端拱二年(989年)竣工,初定名“福胜塔”。 木塔初成,身倾西北,斜得厉害,世人多有不解,以为是建筑失误。喻浩指出: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不到百年这塔身就正了。 后据传因塔顶放光,“福胜塔”更名为“灵感塔”,庆历四年(1044年),灵感木塔因雷火而焚毁。 宋仁宗赵祯后来在原址重建灵感塔,为避免雷击火患,改用铁色琉璃砖建造砖塔,皇祐元年(1049年)建成,即现今的开封铁塔。 北宋末年,该寺被毁。金朝重建时改称“光教寺”。元代又称为“上方寺”,明代改称“祐国寺”,清代名“大延寿甘露寺”。然而自明代起,民间通称该寺为“铁塔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该寺被黄河洪水所毁,但铁塔一直坚挺,屹立不倒。 铁塔历经宋、金、元、明、清5个朝代以及民国时期的漫长岁月,数次增补葺修,所以铁塔得以完好保存。在900多年中,历经了37次地震,18次大风,15次水患,巍然屹立,没有损伤。 1938年6月5日,侵华日军以为铁塔是瞭望塔,以铁塔为目标发动猛烈的炮火袭击,塔身中弹七、八十发,塔身北侧遍体鳞伤,第八、九层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2个2米大的深洞,虽然铁塔严重损坏,但塔身依然坚固不倒。1956年修葺后,对外开放。 铁塔琉璃瓦(Gisling/Wikipedia/CC BY-SA 3.0) 开封铁塔的建筑特色 在河南宋代砖塔中,开封铁塔也是杰出的代表。这不在于其建材昂贵与外观豪华,而在于它那挺拔有力、气宇轩昂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最高的琉璃塔。但是它的绝对高度在全国诸塔中,并不算十分突出,它比时代相近的河北料敌塔(84米),和应县木塔都要低些。但铁塔给人的印象却是那样高大,像是立在古都开封的擎天巨柱。 铁塔从造型到色调都有铁打铜铸的深厚气质。河南的宋塔,在建筑上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外轮廓线上下较直,这和宋代以前的河南唐塔(如法王寺塔等)与宋代同时的河南金塔(如白马寺齐云塔)外部多呈柔和的抛物曲线之做法都不相同。 经实地勘察发现,铁塔的各层斗拱是一样的规格,各层面阔的大小,主要在于檐部与平座斗拱数目的调整变化。除柱头斗拱之外,各面的补间斗拱,有一个平缓渐变的过程。从塔的总高度与其下层底平面直径相比,约五比一,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自然,很像是人们的视觉差呈现出的比例,因此塔身结构看起来很协调、舒适。 塔身浮雕(Gary Lee Todd, Ph.D./Wikipedia/CC BY-SA 4.0) 艺术与技术 铁塔有技术含量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在建塔选材上就吸取了其前身木塔雷击烧毁的教训,而采用了绝缘的、不导电的琉璃瓷砖,避免了大雨雷击的可能性。 ...【解释】:洋洋得意,又作意气扬扬。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晏婴,字平仲,人称晏子,春秋时齐国人,他是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相国,官居高位,但行为稳重,事事、处处都表现得十分谦恭,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晏婴有一个车夫,他很为自己能替晏子驾车而骄做。每次出门,晏婴都恭恭敬敬地坐在车后面。而车夫则神气活现,意气洋洋,比晏婴威风多了。 一次,他驾着车正好从自己家门前经过,他的妻子从门缝中看到了丈夫那种洋洋得意的样子,又气愤又伤心。 这天,当车夫回家的时候,他的妻子虎着脸说她要回娘家去,再也不回来了。车夫很惊奇,问:“你今天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事?” 他的妻子哀怨地对丈夫说:“你今天驾车路过家门口,我看到你那副洋洋自得的样子,简直令人作呕。晏婴是相国,德高望重,虽然他身长只有六尺,但坐在车子里,看上去又稳重,又谦恭;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仅仅做了一个车夫,就那样得意洋洋、神气十足,好象你比晏婴还了不起似的。我都为你害羞。” 车夫听了妻子的话,感到妻子的话很有道理,就向妻子认了错,保证以后改正。他的妻子也就原谅了他。晏婴后来还推荐他做了齐国的大夫。 后来,这个成语形容人志满意得、神气十足的样子。【解释】: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司马迁《史记・燕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无道,天下百姓怨声载道,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 这时,东阳县有个狱吏名叫陈婴,他一向在县中很有威信,东阳的百姓都很尊敬他。 东阳县的年轻人见到全国起义浪潮风起云涌,也杀了东阳县令,聚集了几千人,宣布起义。他们一致请陈婴做他们的首领。 县中的老百姓听说陈婴作了起义军的首领,纷纷前来投军。没多少时间,东阳的义军便壮大到二万多人。 东阳的年青人又想拥戴陈婴为王,并独树一帜;所有士兵一律用青色头巾裹头,显示他们是一支新起的与众不同的军队。 但是,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我嫁到陈家,从没听到你家的祖先有什么大贵的人,现在你的名气一下子这么大,不是什么好兆头。你不如率众归顺于什么人,将来起义成功,还可获得封侯。万一起义失败;也没有人会责怪你。” 于是,陈婴便不敢称王,他对部下说:“项梁是楚将项燕的儿子,很有名声。将来带兵灭亡秦国的,一定是项氏。我决定率兵归附他。”这时,正好项梁率兵过江,陈婴便归顺了项梁。 后世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异军突起”。现代人的鞋款种类繁多,那么,古代人的鞋子有哪些款式?又有哪些区别呢?其实,古人和现代人一样,穿鞋有许多不同的讲究,鞋子也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款式。 鞋子的通称——屦 “屦”是春秋时期以前对鞋子的总称。最早的鞋履,不论以何种材料制成,都统称为“屦”。 到了汉朝后期,“履”字取代“屦”字,成了鞋子的总称。王公贵族们多穿翘头履,普通的百姓们穿的则是草鞋和麻鞋。 诸侯帝王之鞋——舄 和衣服一样,古代鞋履也受到礼制的规范。在各种鞋履之中,最为贵重的鞋子叫做“舄”(舄,音同“系”)。“舄”是古代君王、后妃及公卿百官行礼时所穿的一种鞋子。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在隆重的祭祀场合中,最标准的打扮就是身穿冕服,足登赤舄。而为了凸显周天子的显贵,还得在赤舄下再加上一层底,即以木置履下。于是赤色、上头为皮革、下头为木,也就成了赤舄的特点。 草鞋、麻鞋——不借 上古时期,穿草鞋是非常流行的一件事。不过,草鞋有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不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古代有所谓“借衣不借鞋”之说。古代穷人借衣服穿并不少见,但鲜见的是借鞋,这是因为鞋子太便宜了,草、麻都可以用来做鞋,即使是穷人也可以买来穿,没有借的必要。所以,古代的草鞋、麻鞋又叫做“不借”。 绣花鞋(Adobe Stock) 定情信物——绣花鞋 绣花鞋的出现传说与晋献公有关。晋献公在完成晋国霸业后,要求宫妃在鞋面上都绣上石榴花、桃花等10种花果图案。同时还规定晋国女子出嫁时要穿上绣了花的鞋,绣花鞋从此成了古代中国女性特有的鞋款。 现今被视为“中国鞋”的绣花鞋,在古代还常被作为定情、吉祥之物来使用。在少数民族中,绣花鞋也是一种传情之物。 充满异域色彩的鞋——靴 古代还有一款充满着西域色彩的鞋子,叫做靴。靴子多为皮制,是游牧民族常穿的一种鞋,后来经过文化的融合,靴子也逐渐成为了汉人鞋子的一部分。 最早的登山鞋——屐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北京天宁寺塔 天宁寺的前身是辽朝的天王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内。天宁寺塔是一座八角砖木结构的密檐式佛塔,建于隋代,而现存保留的是辽代的砖石结构佛塔,在明清年间均有维修,是迄今北京最为精美的古建筑之一。 天宁寺塔历史 天宁寺的前身是北魏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所建的光林寺,自建成至今寺宇屡毁屡建,名称先后改为弘业寺、天王寺、大万安禅寺,1435年定为今名。 虽然历史文献记载天宁寺塔为隋代建造,林徽因、梁思成判断天宁寺是辽代建造的。 1991年至1992年时曾整体修缮,在拆塔刹时,从刹座内拆出一块辽代的建塔碑(现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从而确定了此塔兴建的准确年代及此塔名称。 ...【解释】:凌:欺侮。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庄周《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孔子有位朋友,名叫柳下季,是一位大贤。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是春秋末、战国初时奴隶起义的领袖。盗跖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以武力侵犯诸侯。凡是历经过的地方,大国严守城池,小国闭城自保,百姓叫苦不已。 孔子像(明・仇英/公有领域) 孔子对柳下季说:“做父亲的一定能教诲他的儿子,做兄长的一定能教育他的弟弟。否则,父子兄弟的关系也就不可贵了。如今,先生是当世才子,弟弟是强盗,却又不能教育他,我真为你感到羞愧。我请求替先生去劝说他。” 柳下季为难地说:“如果弟弟不听兄长的教育,即使有先生这样的辩才,又有什么办法呢?况且跖的为人,思想像泉涌一样恣肆,意气如暴风一样变化突然,顺从他的心意就高兴,不顺从他心意就发怒,容易用言语侮辱别人。我劝先生不要去。”孔子不听柳下季的劝告,让弟子颜回驾车,另一个弟子子贡当侍,前去会见盗跖。 盗跖听说孔子来见他,勃然大怒,对通报人说:“这个人就是鲁国的伪善之人孔丘吗?替我告诉他:你不种地却吃得很好,不纺织却穿得很好,整日里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地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样子,以求得封侯,得到富贵。你罪大恶极,赶快滚回去!不然我用你的肝来加餐添菜。” 孔子一再请求拜见,于是盗跖让他进来。孔子向盗跖行礼后,盗跖瞪大眼睛说:“孔丘,你所说的话,顺从我心意的可以活命,违逆我心意的就让你死。” 孔子听了,毫无惧意,说道:“将军身躯魁梧,智慧能包罗天下,又勇猛、强悍,足可以南面称王,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你却当起了强盗。难道‘强盗’二字就那么好听吗?我很为将军羞耻。将军如果能听从我的意见,我可以为您南面出使到吴国和越国,北面出使到齐国和鲁国,东面出使到宋国和卫国。西面出使到晋国和楚国,使他们为将军正名。” 盗跖觉得孔子的话不合他的心意,就说道:“你不要用功名利禄来引诱我,我可不是愚昧的人,当初尧、舜位居天子之位,可是如今他们的子孙连立锥之地都没有。所以我对荣华富贵是不稀罕的。” 说着,他的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从黄帝以后,天下就争夺不止,到处打仗。尧和舜当了天子,就设立了百官。商汤起兵谋反,居然把他的君主流放到南巢,周武王起兵造反,更是逼得君主自焚而死。从此以后,社会上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欺负少数。所以从商汤、周武王开始,全是靠征伐杀戮而犯上作乱。” 孔子见话不投机,只得回转曲阜。回去后,他叹口气说:“我真是自己触霉头,闲着没事,亲身涉险。我这次不顾一切,去摸老虎胡须,却险些被老虎吃掉。”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123RF) 少林寺塔林,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少林寺西约250米,是少林寺祖茔,由历代高僧的墓塔组成,保存了自唐贞元七年(791年)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之间的各代砖石墓塔241座,其中有砖塔、石塔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占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 少林寺塔林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建筑群,是综合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雕刻艺术发展史和宗教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宝库,被誉为“中国古塔艺术博物馆”。 2010年8月1日,少林寺塔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塔林的传说 少林寺塔林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状各异,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被称为“塔林”。 相传,乾隆皇帝游嵩山少林寺时,住持向皇上秉报寺西有无数宝塔,引起乾隆的浓厚兴趣。 第二日乾隆漫步寺西,见其宝塔林立,真乃千姿百态,造型各异,即询问在旁住持:“这里共有多少佛塔?”住持说:“至今还没准数。” 乾隆帝当即令400御林军各抱一塔,不够,便又遣50人,还是未抱完。乾隆即挥手撤军赞叹道:“实乃塔林也!”从此,塔林声名雀起。 少林寺塔林的建筑特色 少林寺塔林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建筑群,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塔的造型种类繁多,制式多样:按平面形状分,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按形制分,有密檐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 塔林中的塔大多数是用砖石砌成的,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塔林内塔的层级不同,一般为1至7级,高度都在15米以下,最多层级为7级,即世称的“七级浮屠”,大都有塔铭和塔额。 智浩塔 智浩塔建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11月,位于塔林中西部,为方形单檐式砖塔。塔用水磨砖砌成,塔身边长106米。塔檐突出较多,与唐塔相近。 塔身前有砖塔刻额,上刻“少林□□之塔”,中间空缺。塔身后有石刻塔铭,文首刻“嵩岳少林寺主赐紫沙门智浩塔”。塔为其门人重素、重显、重国等所建。 据塔铭载,塔主智浩为宋代少林寺住持,其铭文有“赐紫沙门”几字,可见智浩曾受皇赐,这说明宋代皇帝已开始敕赐少林寺住持。 ...萧何、张良和陈平在秦末汉初都是叱咤风云、名垂史册的人物,可他们三人的后代为什么不仅没能继承他们的荣华和爵禄,反而灾祸连连呢?这与他们三人在汉朝第一功臣韩信被残害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兵仙韩信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分别把萧何、张良和陈平写入了《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和《陈丞相世家》中。 萧、张、陈三个人中,萧何功勋卓著,被刘邦分封为汉朝第一功臣。汉五年,在刘邦对下属论功行封时,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面对曹参等武将的不满,刘邦对他们说:“你们充其量也就是个追捕禽兽的猎狗,而萧何是指出哪里有猎物的猎人。况且你们只有几个人追随我,萧何举家族几十人追随我,所以他的功绩是最大的。”就连身被伤了七十多剑的曹参在分封时也只是获得了一个平阳侯的爵位,位置被排在了萧何之下。 萧何被分封为酂侯后不久,刘邦为了再次嘉奖萧何,特地为其增加食邑两千户,同时分封了所有萧氏子弟。并赋予萧何带剑进宫、鞋履上朝、面圣免礼的特权。汉十一年,刘邦听说萧何和吕后杀害了韩信的消息后,再次增加萧何食邑五千户,职位由丞相拜为相国,并派一名都尉率五百士卒保护萧何,权倾一时。 留侯张良从鸿门宴秘密帮助刘邦开始追随刘邦,曾经随刘邦征战四方,但是少有功绩。后来因体弱多病的原因,专门为刘邦出谋划策。 在定都长安、阴封韩信、固陵会侯、分封雍齿和更易太子等重大事件上,为刘邦、吕后出谋划策。汉六年分封功臣时,刘邦赞誉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而封,后来在张良的坚持下被封为留侯,食邑五千户。 有盗嫂昧金绯闻恶名的陈平,既没有萧何与刘邦那般同乡知遇、举家追随的渊源,也没有张良出身贵胄、先祖庇荫的基础,完全靠自己帮助刘邦离间项羽与范增、云梦诱捕韩信、智解白登之围等密谋奇计,先后被封为户牖候、曲逆侯,食邑五千户。刘邦死后,陈平继续得到吕后信任,辅佐年幼的汉惠帝。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与王陵一起被擢为左右丞相。吕后死后,陈平和周勃等一起诛杀吕氏,立代王刘恒为帝,其间陈平官至丞相。 萧何、张良和陈平在楚汉之争、逐鹿中原的历史过程中,立下了如此功勋,父荣子贵,子承父业,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他们在自己建功立业的过程中,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依靠父辈的庇佑享受人间荣华。可是根据史书的记载,他们三人的后代不仅没有从前辈获得的荣华和爵禄中得到福报,反而从前辈那里承继了恶业和祸殃,不是断子绝孙就是斩首弃市,令读史阅古的人不胜感叹。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三人的后代恶报加身哪?在《史记》和《汉书》记载中,萧何、张良、陈平终其一生,不过是为其主刘邦竭诚尽智而已。以史料翔实、记录客观而闻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在书写三人的历史时也没有收集到他们行凶作恶的记录。萧、张、陈三人的后代遭遇的不幸,似乎是无妄之灾、无因之报。其实透过历史记述的经纬脉络,就可以看到在为刘邦竭诚尽智的活动中,他们三人在汉朝第一功臣韩信被残杀、三族被诛夷的悲剧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造下了程度不同的恶业,也因此让自己的后世子孙承受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恶报。 十八世纪绣品《六道轮回》局部, 现收藏于伯明翰艺术博物馆。 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和谋害之心起始于汉四年。当时平三秦、出井径、灭燕赵、并齐地、绝项羽的韩信,已经是楚汉相争格局中最重要的力量。不论他投向楚汉中的哪一方,哪一方必然获胜。也具备了既不联汉、也不助楚,以自己庞大的实力和影响顺应天下厌战之心,平定楚汉和其它诸侯,一统天下的实力。 然而,韩信却始终抱着对刘邦“让我坐他的车、穿他的衣服、食用他的美食”的感恩,认为自己应该秉持坐别人的车就应该承担他的灾难、穿别人的衣服就应该考虑别人的忧愁、食用别人的美食就应该在关键时为别人死难的忠义。面对项羽的使臣武涉和齐人蒯通的游说,韩信没有充分认识刘邦的反复无常、了无忠义的本性,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助汉灭楚后将要陷入的危局。所以就拒绝了武涉提出的联合项羽击败刘汉、三分天下的建议,谢绝了齐人蒯通不助楚汉、自霸天下的奇谋,派出使臣到刘邦处说:“齐地和楚地接壤,民风骠悍不易节制。”要求刘邦册封自己为假齐王。 韩信的使者对刘邦说了韩信的想法后,刘邦心生猜忌勃然大怒:“我今日被困,从晨到暮盼望他来救我,现在却要自己封王。”作为谋臣的张良和陈平本来非常清楚,此时,势大名高的韩信要求刘邦分封自己为假齐王,本身就说明韩信对刘邦没有异心。但是他们二人却没有出面消除刘邦的猜忌,而是在旁捏着刘邦的脚,悄悄地附在刘邦的耳旁说:“近日汉王受困,处境穷蹙,怎么有能力禁止韩信称王哪?!不如把这个我们本来没有的东西送给他,就势立韩信为王,然后善待他,使他自守,否则将要生变。”刘邦知道了张良、陈平的意思后,就势骂骂咧咧地说:“大丈夫作诸侯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啊!”于是就派张良前往齐地,册封韩信为齐王,然后征集韩信的兵攻打项羽。从此,刘邦对韩信的猜忌、怀疑之心得到了强化。项羽败亡后,刘邦马上把韩信调离齐地,封为楚王。 汉六年,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召集武将问事。诸将都说:“马上发兵攻打韩信,坑杀了这个竖子。”刘邦没有说话。众将退后,刘邦问计于陈平。其实刘邦和陈平都知道韩信不可能谋反,作为谋臣的陈平此时至少应该要求刘邦派人前往楚地核实,然后再作定夺。 但是陈平清楚刘邦想要借机清除韩信的内心,就问刘邦:“有人上书韩信谋反,外人知道吗?”刘邦说:“没有人知道。”陈平又问:“有人上书韩信谋反的事,韩信知道吗?”刘邦说:“韩信也不知道。”于是陈平就为刘邦详细分析了楚强汉弱、征楚必败的形势,为刘邦出了伪游云梦,秘捕韩信的奸计。当刘邦伪游云梦到达陈楚之界时,只身谒见刘邦的韩信被抓。刘邦也知道韩信根本没有谋反,所以就免去他谋反的罪,把他降为淮阴侯带到了长安。 汉十年,陈豨反,刘邦率军亲征,韩信因病没有跟随。其间有一个家奴因为犯有过错被韩信所囚,坊间传说韩信要杀死这个家奴。于是被囚家奴的弟弟就到吕后那里告发韩信,说韩信准备诈诏赦免诸官的奴隶来攻打吕后和太子。吕后急忙向留守长安的萧何问计,精明过人的萧何知道韩信家奴弟弟的告发根本不足为信,极有可能是为了救其兄长的诬告之词,有御林军护卫的皇宫也非常安全,根本不是靠官家的奴隶可以攻破的。但是那个曾经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又在韩信离开刘邦时追回韩信的萧何,仅凭一个奴隶的诬告,就为吕后出了一个诱使韩信入宫,然后残杀韩信的毒计来。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国立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邹国 亚圣公孟子画像(公有领域) 战国时代,齐宣王自恃国力强盛,想用武力征服天下,成就其一统的王霸之业。孟子知道后,觉得这样实施“霸道”,实在令仁者痛惜,便想与他通过互相交谈,说服他,使他改变想法。 孟子见到齐宣王后,首先向他发问:“听说大王的兴国计划,相当宏伟,能否说来听听,让我也长长见识?” 齐宣王知道这不是孟子的真意,只是笑了笑,并不回答。 孟子说:“大王即使不说,我也能猜到几分:您是想派遣军队,吞并别国的疆土,首先促使秦国、楚国的国君心惊胆颤,主动来向齐国朝贡,这样您就可以意气风发地以天下盟主自居,对四方民族进行安抚。这个愿望,确实宏伟,令人惊叹不已。可是,仔细考虑您的手段,我以为,您这样搞下去,要达到目的,无异于爬到树上去捉鱼!您想:您到树上不仅捉不到鱼,还很可能从树上摔下来呢!” 齐宣王听后,非常惊异:“想不到寡人的想法,居然糟糕到这种程度!” 孟子说道:“恐怕比上树捉鱼,还要糟糕得多呢!爬到树上寻找鱼类,只不过是空忙一场,还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可是若要执行您的想法,以弱小的兵力,去攻打强大的别国,抢当什么天下盟主,气力花费得越大,灾祸就会闯得越大!” 齐宣王听罢,冷汗都流了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先生可否对我详细地说明?” 孟子见自己的言辞产生了效果,就接着说:“大王请想,邹国人与楚国人交战,哪一方能够取得胜利?” 齐宣王说:“邹人力量小,楚人力量大。肯定是楚国人获胜,这还用得着想么!” 孟子说道:“小国根本敌不过大国,少数的士兵,怎能打得过众多的敌人?弱小的力量,难道可以同强大的力量,去强争强斗么?现在,天下方圆千里,而齐国只是天下的九分之一。您要想用武力吞并天下,这与邹人去和楚人交战,又有什么区别!” 于是,齐宣王明白了:不施行仁义,却野心勃勃,痴心妄想,用弱小的兵力,去挑战刚强的、众多的对手,真是太危险了!广州市通称广州,别称羊城、花城、仙城,简称广或穗,是中国广东省省会。那你知道,广州为什么又叫“羊城”吗? “广州”之名的由来 早在周代,岭南地区的百越人,跟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就有往来,并称广州为“楚庭”。到秦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秦始皇派兵南下,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郡治在番禺,就是广州了。 广州的五羊石像(Adobe Stock) 公元前214年,南越人赵佗将岭南分为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并于公元前204年自称南越武王,国号“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确立广州在岭南的重要地位。汉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6),汉武帝派兵南下攻打南越国,直接接管岭南。 西元226年,孙权为方便管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及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起。 广州为什么又叫“羊城”呢? 广州有羊城、仙城、穗城等多种别名,所有这些称谓,都来自同一个神仙典故。 据广州旧志记载,周惠王令楚熊子恽统治岭南,南海臣服于楚,作楚庭以朝,所以广州又称楚庭。 据说,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人民不得温饱。 有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并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上面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老百姓只当是海客来到,都拥上前去迎接。仙人们把种子交给他们,又传授种植稻谷的技术,并祝福:“愿这块地方永远没有饥荒”。祝罢仙人腾空飞逝,五只仙羊化成了彩色的石头。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 为永久纪念这些传播优良谷种的仙人与羊,人们在五羊化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内有五仙的塑像,分持粳稻黍稷;那五只仙羊毛色绚丽,或立或蹲,身边还各有一块酷似羊形的彩石,相传即五只仙羊化成的石头。 这五羊城还有个传说:韩湘子助其叔父韩愈之后,回天庭途中经过此地,刚好天亮,其中五只仙羊,来不及藏好,就只能落户广州了。 宋人郭祥正《五仙谣》云: 番禹五仙人,骑羊各一色。 手持六秬穗,翱翔绕城壁。 ...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昆明官渡金刚宝座(Cangminzho/Wikipedia/CC BY-SA 4.0) 官渡金刚宝座塔,原名为妙湛寺妙应兰若塔,也称穿心塔、金刚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南郊官渡古镇妙湛寺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刚塔实物,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部用砂石砌成的古塔。 中国现存五座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北京香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北京西黄寺清净妙域塔、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慈灯寺的金刚舍利塔、昆明官渡古镇的金刚宝座塔。 与其它四座金刚塔相比,官渡金刚塔更为古朴、雅致。塔身为沙石所建,形制之奇,建工之精,堪称国内金刚宝座式塔中之上品。 官渡金刚塔的历史 妙湛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贞元年(1295年)落成,后因被水淹倒塌。泰定二年(1325年)迁建于现址。 据塔身西壁的《造塔碑记》记载,官渡金刚塔初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明天顺戊寅(1458年)又重建;现存的金刚塔建成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因地震对损坏部分进行修缮。 纵观官渡金刚塔的历史,比中国金刚宝座塔之祖的北京真觉东寺塔还要早15年。由于地基下沉及多种原因,妙湛寺金刚塔多年来持续大幅度下沉,并长期积水。为解决这个问题,2002年,文物部门运用工程技术将金刚塔整体顶升了2.6米。 塔座雕刻(Cangminzho/ Wikipedia/CC BY-SA 4.0) 官渡金刚塔的建筑特色 金刚宝座塔是佛教密宗的一种佛塔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现存年代最早的金刚宝座塔为印度菩提伽耶佛塔。 ...老祖宗说:“ 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 ”。(图片来源:徐悲鸿画作局部)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瘟疫都是 “ 谈虎色变 ”,避之不及。因为瘟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不可控,不可知,就像幽灵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正如中国古人所言,瘟疫是 “ 有鬼行疫 ”。纵贯人类历史,一场大瘟疫所影响的不只是个体的命运,它还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是改朝换代、王朝兴衰的前奏。因此,我们的老祖宗在众多经历中总结出了这么一句话:“ 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 ”。那么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大疫不过三 过三必有殃 什么是 “ 疫 ” ...【解释】: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成语典故】: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到秦国游说纵横学说,但未得到秦王的赏识。最后他一事无成,潦倒而归。回到家后,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这使苏秦很难过,他决心发愤读书,增长学识。苏秦经常读书到深夜,疲倦时,难免打瞌睡。为了振作精神,他拿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猛刺大腿。 后来苏秦终于成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游说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抵抗秦国。因而成为了六国的宰相。天气越来越冷,暖气、羽绒服、靴子……各种御寒器具和物品纷纷出笼。那么,没有现代的暖气、电热毯,古人在冬天该怎么取暖?古代建筑又有哪些取暖措施呢? 其实远在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就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了。 壁炉 壁炉在秦朝时就出现了,主要是以燃烧木炭来御寒,并将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炉口前有灰坑,炉的左侧还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 火炕 火炕是在地下挖一个小坑,再用石头在房内砌上烟道,上面铺上平整的板石即成。 火炕中燃烧木材或煤,对火炕炕面进行加热,燃烧后的烟气通过烟道由烟囱排出。火炕的优点是保温效果好,在东北,谁家来客人了,总是让到热炕上,因为暖暖的热气总能让人身心舒泰。 火地 火地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的地下火道,在地面下砌烟道,烘热地面,增加室内的温度。 紫禁城的很多宫殿下都设有火道和固定的生火地点,火道布满整座宫殿的地下。热量由下至上进行传播,使室内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恒温状态,让人在严寒的冬天里不至于受冻。 火墙 火墙又叫做夹墙,这种取暖方式很早就出现了,它与北方流行的火炕的原理相似。火墙就是把房屋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尽头有气孔,能排出烟气。火墙可说是北方暖气的雏形,现今在南方的一些民居里依然还在使用。 熏炉 熏炉是由盆和笼两个部分组成的,即里面是炭盆,外面是罩子的一个容器。熏炉有大有小,大的直径可达一米,装上炭火之后,能让房间充分受热。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的红泥小火炉指的便是熏炉。 明代张鸣岐铜手炉(猫猫的日记本/Wikipedia/CC BY-SA 4.0)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 雷峰塔由五代吴越王钱俶主持修建,约北宋开宝五年(972)兴建,太平兴国二年(977)完工,又名“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夕照山)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 雷峰塔也因在传说《白蛇传》中,作为法海镇压白娘子之处而知名于世。 旧雷峰塔于1924年倒塌,如今的雷峰塔是2000年在老塔旧址上重建的新塔。 重建后的雷峰塔鸟瞰图(David290/Wikipedia/CC BY-SA 4.0) 雷峰塔历史 雷峰塔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成,塔内奉藏释迦牟尼佛“佛螺髻发”舍利,建造时称西关砖塔。 因纪念孙妃并感恩宋廷的封妃、谥妃之举(钱俶王妃孙妃死后被北宋朝廷谥为“皇妃”),民间又称黄妃塔、王妃塔;又因当地特产为黄皮,又名黄皮塔。 雷峰塔一名则得自于塔所在的雷峰,雷峰为南屏山余脉夕照山最高峰,据南宋《淳祐临安志》为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另说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众山环绕故名,回峰以山势回抱故名,后因回、雷二字形、声相近而误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䨓”,与“雷”字形相近)。 雷峰塔最早为七层八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钱俶原拟建13层,高千尺,后因财力不足改为建7层。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因战乱毁于兵火。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佛教智友法师历时二十年重修雷峰塔,高5层。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围攻杭州,因怀疑塔中有伏兵而纵火焚塔,木构檐廊被烧,仅存砖构塔身,其砖也因火烧皆呈赭色。 清代初期,仍为赭色砖塔,康熙帝南巡时题匾额“雷峰夕照”。 后民间盛传雷峰塔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市民频频前往盗挖。 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因塔砖盗挖过多、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桩引起震动而倒坍。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杨廷宝提出重建雷峰塔构思,并说明宜恢复原状。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每次发生大的灾难时,总会有幸运的人能够幸存下来。所谓有因必有果,大难不死的前因究竟是什么?从下面两则故事中就能找出答案。 大地震中的幸存者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山东发生大地震,史称 “ 郯城大地震 ”。据蒲松龄的记载:当时有个塾师正好到山东省的稷下县,与李姓表兄对饮欢聚,因而有幸亲身经历并详加记录: 当时只是听到如雷的响声起自东南而来,向西北而去,人们心中骇异,不解其故。大伙儿尚未思索完毕,立刻察觉桌柜、几案摇摆游走、颠簸跳动,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位倾斜、折断有声,彼此相顾失色。 大难不死有前因。(图片来源:Pixabay) 良久,方才醒悟是遭遇强烈地震!各个才急吼吼的冲出室外,只见楼阁房舍,坍塌之后又被拱起,墙倾房倒之声,夹杂着孩子们号叫的声音以及大人们惊吓惶骇之声,喧哗如鼎沸;人人晕眩无法站立,全部跌坐地上,可又不由自主的随着地面的摇晃而辗转反侧;河水被震得倾泼起丈余高的浪头,满城中鸡鸣犬吠、六畜乱窜 …… 过了一个多小时,才稍许稳定下来。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城里某处饮水井倾覆无法再打水;某户人家的楼台南北正好调换了一个方向;栖霞山裂;沂水地方塌陷了个大坑,广达数亩。当时的惨状与奇变非笔所能尽述。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山西临汾发生八级大地震,史称 “ 平阳地震 ”。根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记载:当时人民死者,十有七八,整座城市全部震垮,尽成废墟,仅剩下一间屋子,原来是某孝子的家。 瘟疫中无恙的庾衮 《晋书孝友传庾衮》记载,晋朝的庾衮,是明穆皇后的伯父。他年少时即好学,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一言一行皆尊法度,非礼非道则不言不行。 西晋武帝咸宁(275∼280)年间,河南一带瘟疫流行,死者纵横叠加,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庾衮的两个哥哥相继而亡,二哥庾毗也染上疫病。疫气正凶的时候,人人自危,父母给病危的二哥备好了棺材,然后不得不带着几个未染病的儿子离家外逃避祸,但庾衮不肯离开,坚决要留下来服侍二哥。见二哥的病情没有好转,庾衮有时望着棺材就暗自哭泣,但仍然昼夜不歇地照顾二哥。 ...【解释】: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称为“月下老人”或者“月下老”、“月老”。后泛指媒人。传说他有红色的绳子,将其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即便是相隔千里,也会成为夫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千里姻缘一线牵”。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唐元和二年(公元807)有一个名叫韦固的人,少年便丧父母,总想着早点完婚成个家,然而多方求婚,总不顺利,没有一次成功的。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今河南商丘)。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满满的行囊。韦固好奇地凑上前去,问老人在翻什么书。 老人告诉他,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又问老人行囊中所装何物。老人说是红色的绳子,是用来系夫妻双方的脚的。即便男女双方是仇人,或者相距很远,红绳一系,双方一定会成就一番姻缘的。 韦固听了自然不信,但是也想知道自己将来的姻缘情况。刚要问时,老人已经起身,带着书和行囊,向集市上走去。韦固只好跟着他。 到了集市,他们见到一位瞎了一只眼的婆子,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老人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命家奴去杀掉那个小女孩,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第二天,仆人袖子里藏好小刀来到集市,找到小女孩,向她刺了一刀便跑了。 这以后,韦固的婚事终究也没有着落。 十四年后,因为朝廷念其父生前有大功,任命韦固为相州参军。刺史王泰让韦固兼职治理刑狱,认为韦固有才干,便把女儿嫁给他。小姐年龄约十六七岁,容貌美丽,韦固非常满意。 只是她眉间常贴着块花钿,就是沐浴时也不取下来。完婚一年有余,韦固再三问戴花钿的缘由,夫人才伤心流泪地说:“其实我只是刺史的侄女,不是亲女儿。以前父亲曾做宋城县的县令,死在任上,当时我尚在襁褓中,母亲、哥哥又相继亡故。只在宋城南剩有一处庄田,和奶妈陈氏住在那儿。庄田离旅店近,每天卖蔬菜度日。陈氏怜悯我幼小,一刻也不愿分别,所以常抱着我上菜市。一天,被一丧心病狂的歹人刺了一刀,刀痕至今仍在,所以用花钿盖上。前七八年,叔叔到这卢龙县做官,我才跟他来这里,如今又把我当亲生女儿嫁给您。” 韦固问:“陈氏一只眼是瞎的么?”夫人说:“是呀,你怎么知道?”韦固坦白承认道:“行刺你的人,就是我指使的。”于是将前面发生的事,叙述一遍。 夫妻二人经这番波折,更加相敬相爱。后来他们的儿子韦鲲,做到镇守边关的雁门太守,王氏夫人被封为“太原郡太夫人”,这才相信命运注定的事,是不可改变的。 宋城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 后来,人们都知道有位神仙掌管人间婚姻,但都不知道他姓甚名谁,只好称他为“月下老人”,简称“月老”,并到处给他建祠立庙。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北京北海永安寺白塔(Czzhermitr/Wikipedia/CC BY-SA 4.0)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北海原为辽燕京城东北郊的一片湖泊,名金海。中有小岛名瑶屿,辽在此建“瑶屿行宫”。 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北宗汴梁(今河南开封)的艮岳园,建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即北海)为中心,修建大宁离宫(亦称太宁宫)。 当时把挖“金海”的土堆建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广寒殿”等建筑。 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三次扩建琼华岛,重建广寒殿,作为帝王朝会之处。以琼华岛为中心,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气派的皇家御园。 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对“万岁山”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 明天顺二年(1458年),再次对北海进行扩建,但明万历七年(1579年),广寒殿坍毁,人间天宫的主景建筑从此化为乌有。 清初顺治八年(1651),在广寒殿废殿的基址上建起了一座白色藏式喇嘛塔,并在塔前建寺,从此,琼岛又名白塔山,亦名白塔寺,公元1743年重修后,更名永安寺。 1925年,北海开放为公园。岛上遍布殿阁亭台,宛若仙境。 白塔立于琼岛中心,坐北面南,为永安寺的最高点。塔以南依次有善因殿、普安殿、正觉殿、法轮殿、山门、牌坊,从山顶延伸至山下,岛与岸之间有永安桥相连。 永安寺地处官苑之内,美轮美奂,富有皇家气派,所有殿顶以黄绿两色琉璃瓦覆盖,殿脊上雕有龙形图案,寺中山石亭台的配置,亦如皇宫御苑,与园内别处景致浑然一体。 白塔的历史 北海白塔据建塔石碑记载,为民族和睦,清顺治八年(1651)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觉殿为山门)。 ...【解释】: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之人交往,如饮美酒,不觉心醉,令人敬服。 【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且仪表堂堂。 清代周瑜画像(公有领域) 周瑜自小与孙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帮助孙策向江东发展,建立了孙氏政权。 公元198年,周瑜来到吴郡。孙策亲自迎接,并封他为建成中郎将。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岁。当地百姓见他年轻有为,英俊大方,都亲热地称他为“周郎”。 不久,周瑜跟随孙策攻克了皖县。皖县的乔公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大乔和小乔,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 一年后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统理政事。从此,周瑜辅佐孙权,帮助掌管军政大事,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周瑜性格开朗,气度宽宏,待人接物谦虚和气。为此,朝中文武大臣都爱和他交往,只有程普对周瑜不满。 程普也是东吴的名将,很早就跟随孙权的父亲孙坚,后来又帮助孙策经营江南,是孙氏政权中的元老。他见周瑜年纪轻轻,地位却处于自己之上,内心不服,所以常常摆老资格,给周瑜看脸色,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周瑜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不愿和程普闹矛盾,所以处处克制,事事谦让,始终不与程普计较,更不与他发生冲突。 一次,周瑜乘车外出,途中正好迎面碰上程普坐车而来。周瑜赶紧命车夫将车驶到一旁,让程普的车先过。程普目睹这个情况,以为周瑜在向自己示好,非常得意。 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二十余万南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东吴和刘备的联军击败。在这次战争中,周瑜和程普分任吴军左、右都督,但战斗的策略主要是周瑜制定的。 事后,程普却贬低周瑜,夸耀自己。周瑜知道后不仅不予辩白,反说指挥这次战斗时自己还年轻,没有程公的帮助是不能取胜的。周瑜一再谦逊忍让,终于使程普有所触动。 为了消除隔阂,周瑜又多次拜访程普,表达了自己对他的良好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程普终于抛弃偏见,对周瑜非常敬服,并与他融洽相处。 后来,程普对别人感叹说:“跟周公瑾相交,好比饮味道浓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塔,是一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来供奉、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现在留下来的中国古塔,经过千年的风雨,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定格。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多以“塔”为中心。孤高耸天的佛塔,是佛陀“涅槃”神圣的象征。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历史悠久,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现存的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寺庙规格宏伟,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 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公有领域) 寺庙中气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东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的神韵著称于世。 开元寺中两侧的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中的瑰宝,成为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开元寺的历史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年)改为“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改为“龙兴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 乾宁四年(897年)泉州刺史王审邽重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被毁,后重建。 元代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被毁。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僧惠远重建。 永乐六年(1408年)扩建。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崇祯十年(1637年)总兵郑芝龙等重建大雄宝殿。 民国初年(1911年),转道和尚任开元寺主持及慈儿院院长,转物和尚任开元寺监院,圆瑛法师任开元寺都监,共主修缮,改建时未竟 全功。 二战后,当地政府又先后三次于1960年重修拜亭和大雄宝殿、1973年重建东、西廊、1989年重修大雄宝殿、山门和准提禅院。 ...
最新文章
- 习栽培的接班人出事 反习派发力瓦解习权力结构
- 军队四十年刮骨难疗的重症(1)
- 法国政坛各党派有何变化 / 立法选举一年之后
- 法国将在明年初正式实施摩托车年检规定
- 巴黎公布街道交通规范 / 缓和交通紧张关系
- 马克龙宣布多项学校改革承诺 / 希望调整学生假期安排
- 希腊新民主党赢得第二轮国会大选
- 军中生变 俄国正副指挥官下落不明
- 王毅搞分化自曝其短 用心浅薄有失国格 (图)
- 传习近平到苏州 市民不得开火做饭 装甲车上阵 (组图)
- 中国第一代农民工没钱退休养老 调查报导遭封杀 (图)
- 不能假装看不到 (图)
- 上海一小区居民与警冲突致多人受伤或被捕 (组图/视频)
- “去风险”成共识 欧盟峰会确立对华政策
- 出土时仍闪闪发光 德国发现3千年前青铜剑
- 租太阳能发电系统 在德国渐受欢迎
- 西班牙重新成为美国最大橄榄油供应国
- 德国通过移民改革法案 技术移民更容易
- 首相桑切斯访基辅 西班牙接任轮值主席国
- 四川乐山大佛被卖17亿元